“洪范九畴”:古代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生动体现
《洪范》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尚书》中的一篇,主要阐述了古代治国的9种原则和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被统称为“洪范九畴”,它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的重要文献,其内容和影响至今仍受到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关于该篇产生的历史背景,《尚书》有言:“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孔颖达《尚书正义》曰:“洪,大;范,法也。言天地之大法。”相传大禹从天帝那里得到了《洛书》,《洛书》中包含了《洪范》的核心内容,即从“初一曰五行”到“威用六极”的65字,箕子根据《洛书》向周武王阐释治国之道,最终形成了《洪范》。关于《洪范》的成书年代,主流观点认为它成书于西周时期。
《洪范》提出的“洪范九畴”是9种治国的根本大法,包括:(一)五行;(二)敬用五事;(三)农用八政;(四)协用五纪;(五)建用皇极;(六)乂用三德;(七)明用稽疑;(八)念用庶徵;(九)飨用五福,威用六极。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和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世界观和宇宙观
《洪范》第一畴“五行”论述了水、火、木、金、土的性能和作用,证明“五行”理论在先秦时期已经发展成熟。它与阴阳学说相结合,成为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的重要概念,代表着中国古代朴素的宇宙观,不仅说明时人已经认识到尊重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重要性,而且对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的生成问题有了初步总结。第二畴“五事”指君王和臣子在治理国家时应有的行为和态度,包括:貌、言、视、听、思。它与“五行”相对应,进一步强调了“五行”思想在治理国家中的应用,例如“貌”与“水”相对应,因为水的特性是润下,象征着谦卑和柔和;“言”与“火”相对应,因为火的特性是炎上,象征着光明和温暖。这种对应关系不仅体现了自然现象与人类行为的联系,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第四畴“五纪”(“五纪”者,五事为天时之经纪也)指出了岁、月、日、星辰、历数的重要性,确立了地球围绕太阳一周所用的时间,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个重要节气。纪时方法的确定,不仅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现象观察的结果,也是对农业社会中时间管理的指导,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秩序和自然规律的尊重,代表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水平。“五纪”属于中国古代的天文学领域,并且与人类社会的礼、义、爱、仁、忠5种德行相对应,为研究古代中国天人关系、宇宙观、天文历法以及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五行”“五事”“五纪”反映了古人“尚中”的观念,这个“中”的原则与中数“五”相匹配,体现在君王应以中道治国,建立一个民可效法的最高标准。
《洪范》包含着古人对历史发展过程、自然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总结,体现了夏商两代思想文化特征,为后世中国古代哲学家解释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基本框架,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