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来省委党校,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党校2024年春季主体班的学员作一沟通交流,谈一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发展要求进行了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精辟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发展,为我们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底层逻辑提供了重要指南。我今天在这里从五个方面来谈我的认识与体会:
第一,从逻辑内涵的角度,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下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选择、必然选择;第二,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重点围绕“五大板块”、注重“五大创新”、抓好“五大件”等三个关键环节;第三,从生产性服务业的角度,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产生各种服务业,与高质量的制造业强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态、环境和土壤;第四,从企业运行和产业组织的角度,随着技术和分工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所对应的企业运行方式和产业组织体系也会发生深刻变化;第五,从生产关系的角度,一定的生产力配置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匹配的社会基础性变革又有相应的制度要求。
第一部分,新质生产力是当下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选择、必然选择
新质生产力不是一般的经济增长,而是摆脱了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增长跃迁,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理论上,一国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剩余逐步积累的过程。一般有四种途径:
对于第一种路径,在历史上推动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和不平等等问题。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种要素投入型的增长模式,但近年来随着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持续上涨,比较优势不再显著。而且长期形成的靠房地产、基建等投资拉动、债务驱动为主的增长模式也日益难以为继。1980年的时候,中国10亿人口,人均GDP200美元,大体上是2000亿美元总量的一个国家,占全球GDP比重只有1%,相当于欧洲小国家荷兰的经济规模。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2020年GDP达到了18万亿美元,相比1980年的GDP增长了90倍。对中国来说,在这四十年的伟大进程中,通过大规模的基建建设、产业投资、城市的房地产开发,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经济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该说是一个巨大的举世瞩目的历史性跨越和重大成就。
这个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三大红利。第
从资源要素投入来说,2023年我国GDP是126万亿人民币,大体上消耗了地球各种资源量的50%。全世界190多个国家,从地球内部挖掘各种矿物质原料,比如铁矿石或者煤炭,或者石油,或者天然气,或者各种做水泥用的石灰石,或者还有其他的各种矿石等等。总之,地球上目前每年采掘各种矿产资源总计约240亿吨左右,我国差不多要用120多亿吨,大体用了全球资源的50%。我国的GDP大致是全球的20%左右,我国的工业规模和进出口贸易分别是全球的30%左右。总之,我国以全球20%—30%的产出规模,消耗了全球地下资源的50%,如果我国按这个比例继续下去,再过个二十年,如果我国GDP翻了一番,是不是就把地球资源全部包下来了呢?GDP翻番,资源还要翻番,显然是不可能的。
对于中国的经济来说,工业生产源头减量,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量;节能减排从源头上降低单位能源消耗的力度、减少碳排放是十分重要的、十分关键的,是我国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在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要求里面有充分的体现。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到2035年中国GDP的单位能耗要从现在全球单位能耗平均值的150%降到全球平均值;我国现在的单位能耗是全球发达国家的单位能耗的两倍,到2050年,要降到全球发达国家单位能耗的平均值等等,总之要源头减量、节能减排。如果继续按过去40年的投入方式推进,是不可持续的。
从资金资本要素的投入来说,中国的经济在1980年以前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跟市场经济相比,流通中的货币使用量相对较低,市场经济则需要增加货币流通来做润滑剂,促进各种资源优化配置。这几十年我国货币M2的增长幅度是令人震惊的,2023年年底或者2024年年初,大体上M2的货币量已经突破了300万亿。我国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发行人民币以来,用了63年,到2013年M2达到了100万亿,第二个100万亿用了7年左右,第三个100万亿就是2020年到现在,用了4年左右。中国的货币发行越来越快,资金量也累积到非常巨大。总之,在十几年前,我国如果一年增加几千亿的M2,年度经济增长速度就可能增长两三个百分点,物价、房价或者股市的价格也会有波动。到了这两年,我国一年增加20万亿的M2,股市好像也没动,房市价格也不起来,商品价格好像也不敏感。商业银行里面有巨额的资金,这么多的M2是通货膨胀了吗?看着货币量好像应该是通货膨胀,但是看市场没有反应,反而感觉像通货收缩。目前这个资金对市场不敏感,都存在银行里不出来,市场没发生周转,没进股市,没进房市,也没进老百姓的口袋去消费。在这个意义上,当下中国如果还是像过去10年靠增加货币,通过增加货币来刺激经济发展,已经不能持续了,货币投放的边际效应、调控的敏感度已经大大降低了。
从劳动力要素投入来说,我国1950年6亿人口,经过30年到1980年是10亿人口,近40年我国增加了4亿人口,变成14亿人口。1950年代平均每年出生人口1780万,1960年代是2400万,2000年代是1800万,2010年代是1600万,2020年出生人口已降到1200万,2023年只出生了902万,人口出生的下降趋势非常明显,下降速度也非常快。1950年代出生的人到2010年代基本全部退休,1960年代出生的人从2020年开始进入退休,而现在我国新成长的年轻人就业人群都将是1990年、2000年以后出生的,大体上每年上岗、退休人数相比会减少几百万劳动力就业人群,中国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比较优势进入了拐点。
现在我国人口基数也进入了拐点,我国绝对的总人口现在14亿多一点,再过个30年,到2050年以后完全可能降到12亿或者11.5亿等等,人口规模在趋降。整个人口也在走向深度老龄化,现在60岁以上的已经占整个人群数的20%了,我印象中5年前是18%,现在已经到了20%,再过十几年60岁以上人群将达到30%以上,形成深度老龄化的社会。
总之,再靠劳动力要素无限投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已经降低了。所以我讲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第一种路径,靠资源、靠资金、靠劳动力等大量投入加速度发展的时代过去了。过去40年这样的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也无法在未来复制。
对于第二种路径,一个国家跟别的国家进行贸易投资、各方面的资源交换,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通过经济的开放形成优势互补,资源优化配置,扬长避短,这个过程就会产生额外的积累,会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我们最近说的中国经济进入了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格局。为什么说是新格局?因为几十年来,我国是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外循环为主体的,也有内循环,所以是以外循环为主体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现在转变为以内循环为主体,当然是一种新格局。
这里面要解释一下,什么叫外循环?什么叫内循环?一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两种贸易合起来的进出口贸易量,如果这个贸易量占GDP的比重超过60%以上,就是外循环为主,60%是一个大的比重,然后内循环是40%,外循环60%以上,这就是以外循环为主。如果进出口贸易量占GDP40%以内,那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是以内循环为主的。1950年到1980年这一段时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是10%左右,1980年中国2000多亿美元的GDP总量,进出口贸易200多亿美元即10%,所以那个时代是一个内循环为主的阶段。1980年改革开放以后,利用国际资源、国际资本、国际市场,给中国带来经济发展的动力,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加工贸易、来料加工,各种方面的开放,大量引进外资,外资的投资也带来大的投资、大的出口等等,所有这些使中国的经济走向了外循环为主。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到2006年外循环达到了最高的比重,大体上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占GDP比重71%。我刚才说的进出口贸易占GDP60%以上外循环为主,到了70%以上,也就是比较高的外循环为主的一个体系,在那个71%里面,货物贸易占GDP的量是64%,服务贸易占7个点,加在一起是71%。
那我国现在是什么状态呢?我国现在以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外循环比重是38%。比如2023年中国GDP是126万亿,我国的进出口货物贸易是6万多亿美元,服务贸易8000多亿美元,加在一起69000亿美元不到,折算成人民币48万亿人民币,跟126万亿人民币去对比,占38%左右。2022年、2021年、2020年都是38%,小于40%,是40%以内的外循环,因此,我国就进入到了一个以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国家。大家是不是会想,我国原来60%以上达到70%,怎么会突然这十年降到38%了呢?想当然的就会想到,可能是美国人跟我国打贸易战,加关税、脱钩、撤资、卡脖子等等,搞了一整套的地缘政治、贸易保护主义等等一系列措施,我国是被美国的贸易战逼得外循环为主变成内循环为主,这个判断当然是错误的。也有人可能会认为,是不是这三年新冠病毒疫情把我国出口的供应链、价值链破碎了,东西出不去也进不来,所以进出口萎缩了。这种判断当然也不对,因为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进入内循环为主的时间点是2016年,那时候美国还是奥巴马当总统,特朗普还没上台,还没有发生最近六七年的中美贸易战。
那么我讲了这么多,就是要表述一个概念,过去靠70%、80%的开放的流量,占GDP70%以上那种外循环为主的贸易流量,来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过去了,我国要进入世界经济强国,必然变成以内循环为主,这个流量只占40%不到,不那么依赖全方位的外资或者贸易量为主体的那种开放格局。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第二个路径也发生了边界条件的变化。且自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大多数年份是负的。尽管我国对外开放带来了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优化效应,对经济增长贡献巨大,但近年来受美国对我国发动贸易战、打压遏制的影响,依靠国际经济合作提振经济增长潜力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对于第三种路径,历史上一些国家通过殖民他国、武力征伐,从而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很不光彩,且日益被世界和平发展的潮流所摒弃。党的XX大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
以上三种路径,第三条路我国不能走,第一条和第二条走起来日益困难,但我国要在2035年左右实现14亿人的基本现代化、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须确保经济增速维持在5%左右。走第四条路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势在必行。目前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仅有美欧发达国家的40%—60%,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但如果没有科技革命的加持,单纯靠经济内在的量变也是很难提升的。恰好我国又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夜,以智能化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为新质生产力的迸发提供了条件。在这样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释放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增长红利,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降低要素成本、增加要素投入,也有利于发挥我国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新优势。从近期看,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新的增长引擎,维持经济增长势头;从远期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支撑14亿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然选择。
这么一分析,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我国留下一个增长的空间,就是全要素增长率潜力巨大。在这个意义上,今后几十年高质量发展,今后几十年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一定要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而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的内涵就是让新质生产力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最关键的一环。
“新质生产力”在这个阶段提出来,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选择、必然选择、唯一选择。现在的发展,不能完全靠资源投入、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来发展,因为这些是不可持续的,最重要就是要靠科技的投入,对生产力分工协作环节的投入,对基础性制度和生产力密切有关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变革的投入,也就是说通过技术创新、分工协作、产业链组织的进化等等,通过推动新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只有这样,我国才会有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发展。这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一段。为什么党中央在这会儿提出新质生产力?通过对推动经济发展的四大生产力因素一一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央是多么的有战略眼光、多么的睿智、多么的有前瞻性,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个英明重大的决策。
第二部分,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技术创新路径
在这里,我主要讲三个方面。
(一)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数字智能技术、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五大板块,推动颠覆性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中之重
我们说一切行业要进步,都需要科技创新,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三百六十行的每一行的各类技术进步,并不等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不管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现在及未来的发展,人类的每个时代都离不开能源、材料、数字智能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这五大板块,每个时代这五个板块的新发展、新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代表着的新质生产力,都会颠覆性地开创人类发展的新时代,这五个板块永恒地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向前发展。
这五个板块就像五棵大树,一棵大树上面会有许多枝干,枝干上面生有许多树枝,树枝上面长出很多树叶,蔓延开以后在社会上也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行业密集体系。中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里提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和六大未来产业(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前沿科技等产业),9个加6个就是15个,把这15个一归类,都可以归在这五大板块里。所以,跟这五大板块直接相关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六大未来行业方面的颠覆性创新,也是新质生产力。
这五个板块的颠覆性创新,代表了时代的巨大进步,是新质生产力。这五大板块具体到每一个零件、每一个产品,一展开就可以弄出几百个行当来。其他的各个方面只是延伸出来的枝枝节节,就像一棵树有树干和主要的几根树枝,枝繁茂盛是和这几大主干有关系的。这是一个概念,就是不要把新质生产力平庸化、庸俗化、泛化,如果泛化地把新质生产力当成一个筐,什么事情都往里边装,就成了实实在在的低级红、高级黑。习近平总书记在人大代表团讲新质生产力时就讲了这些现象,不要因为搞新质生产力就把各行各业给忘了、给废了、不去重视了,但也不要一搞新质生产力,把各行各业都叫成新质生产力,也不能说搞技术进步就是新质生产力,这里边有个区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是个形容词,不是说三百六十行各行各业都代表新质生产力。我们有时候看到新闻报道,某个乡镇长说我们要抓好我们乡里面的新质生产力,这个话乍一听也没错,他在学习中央文件、在表态、谈自己的思考。具体地想,如果变成中国几十万个乡都去抓新质生产力,其实也会出现方向上的散乱。因此,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的实施路径,首先要聚焦,要围绕着核心的板块、战略的板块、未来发展方向的板块展开。
这里面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大约每10年人工智能总是走上一个台阶。最近20年进入到第七、第八个台阶。八级台阶走完了,似乎还没有科学家说人工智能在这八个台阶以外,未来还有哪几个新的台阶。可能100年后回头看,才看得清这个问题。总之,上世纪40年代基于人工智能理论想像提出的8个台阶非常伟大,人类80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走的就是这条路。
当人类完成这8个台阶后,可以说人工智能8个台阶已经集大成。既然已经集大成,那么就进入了人工智能全面应用的时代,这是一种逻辑。第二种逻辑是当人工智能完成8个台阶后,人工智能是否将超越人类,是否会把人类当猴耍?这是西方科幻电影中经常有的画面。我们相信,人类总是能无限地向前探索,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一定会推出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新路径。
人类总是在这五个板块上不断地进行时代创新。而这五个板块只要有一个发生颠覆性的创新,都会带来时代的伟大变革。
(二)聚焦五个层次的颠覆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引擎动力科技创新是推动一切生产力往前发展的动力。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必须是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才叫新质生产力,并非三百六十行的技术进步、一般意义的技术革新都被视为新质生产力。在工业系统、制造业系统、人类的技术进步里,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有五个层次,每个层次的技术进步都可能是颠覆性的或者是一般性的。这五个层次具体地讲就是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工具创新、要素创新。这五个层次每个层次只要有一个层次做到颠覆性创新,都可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没有做到颠覆性,只是一般性的创新,就不能叫新质生产力。不是说一件事五个层次都要颠覆性,只要做到五个层次里任何一个层次出现了颠覆性的创新,都可能引爆一次新质生产力级别的推动。一般性的技术创新和边缘化的创新也很重要,也是好事情,但不算新质生产力范畴的创新。
第一,颠覆性的理论创新。比如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理论创新,现在的量子通信也是一个理论创新。理论创新一旦从零到一、无中生有地产生了,总会影响人类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
第二,颠覆性的技术创新。理论和技术是两个层面,技术创新涉及到具体的生产力,理论创新不见得马上变成生产力,理论变成生产力的过程一定有技术创新和它配合,但是没有理论创新,你也不可能搞出具体的技术创新。所以技术创新的最大特点,对我们社会非常有意义的就是许多技术创新拿到了诺贝尔奖,诺贝尔奖95%左右都是由有技术创新的人获得的,理论创新的诺贝尔奖在这一百几十年里所有的拼在一起,拿到诺贝尔奖的总数占整体的诺贝尔奖总数只有百分之几,技术创新就成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比如说一部智能手机,已成为现代人类几乎必备的物件。手机是新质生产力、数字技术发展的一个产物,现在每年都有上万亿美元的销售值,非常的厉害。别看着手机只有小小的一掌大,这一部手机里有上千个零部件,里边有12个部件却蕴含镶嵌着12个诺贝尔奖成果。如果这12个成果少了一个,现在的手机就没有这个功能。这12个技术创新,就是通讯技术层面从零到一的无中生有,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创新。
第三,颠覆性的工艺创新。即生产过程中采用的创新技术和方法,旨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环境影响或增强产品质量。理论创新与技术发明结合后,形成了一个产品,如果没有工艺制造的发明,你就只能像作坊式手工一样地做一个一个的东西。如果一天要做几十万个,一年要做几千万个、几亿个,大规模的流水线作业必须要有工艺流程的发明。人们需要将产品从整体功能到具体零部件拆分到每一个细节,然后在生产线上形成流程作业,这个流程组合起来才能大规模生产。因此,现代制造大规模生产一定有工艺流程、产业链配套设计的创新。不同的行业可能会有不同的工艺创新。比如,通过压铸一体化,特斯拉将原本需要多个零部件通过冲压和焊接等方式组装而成的车身结构件,转变为可以直接通过压铸工艺一次性成型的单一零件。这种方法不仅减少了零件数量,降低了生产时间和成本,而且还提高了车身结构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而这一创新可能会导致汽车车体制造工艺的重大变革。第四,颠覆性的工具创新。工具变革在人类发展史上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因为工具的革新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珍妮纺织机的出现,曾被恩格斯评价为“使英国工人的状况发生颠覆性变化的第一个发明”。再比如,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微观世界观察能力的重大飞跃。EUV光刻机的出现让7纳米、5纳米芯片制造成为可能。基因测序仪的出现,让我们能够读取和解析生物体DNA或RNA的序列,极大地扩展了我们对遗传信息的理解和应用。
第五,颠覆性的要素创新。过去的制造,靠劳动力、资本、能源等要素;未来的制造,除了这些传统要素外,还会有数据这一新的要素。新的要素加入,让生产函数发生了新的变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效应会发生新的交叉组合和融合裂变。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大数据的“喂养”下正在加速迭代,数据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得以成熟的重要生产要素。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普及和应用,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特征和重要性会更加显著。
(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进入千家万户的五大件未来产品
新能源板块、新材料板块、新的数字智能技术板块、新生物医药板块、新的高端装备制造板块,每个时代这五个板块一旦出现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就会形成新质生产力。成为时代主流的新质生产力,除了改天换地将整个社会的制造系统和生产系统转换,把社会生产力加快推进、进化、发展以外,还会随之具体地转变为进入千家万户、改变人民生活的产品,这种产品既代表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的缩影,又能覆盖全社会,规模非常大,形成那个时代的“未来产品”。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革命,这个时代新质生产力到老百姓家庭的产品缩影,就是自行车、缝纫机、留声机、照相机、手表,拆开来都是一堆齿轮,机械化的传动。现在看来极其简单,三百年前就是伟大新质生产力的缩影,就是机械化新质生产力缩影进入千家万户的五大件。当年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时期,外国人、英国人神父带着钟表送给皇帝作为礼品,就是当时最高科技的未来产品。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气化为本质的工业革命,新质生产力缩影体现在进入家庭的五大件,包括汽车、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空调等。这五大件100多年前在欧美出现,然后蔓延传递到全世界。这五大件真正大批量地进入中国家庭,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中,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直到现在基本覆盖到位。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信息化时代的革命,信息化时代的五大件表现在大哥大的手机到4G、5G的智能手机,台式电脑到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办公和家用的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各种终端,液晶面板的电视机等等。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人工智能时代的革命,现在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这个概念已经形成了对社会改天换地的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时代形成的新质生产力缩影体现到家庭的五大件,目前基本形成共识。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春季主体班上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辅导讲稿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52682.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