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科学教育难题,怎么做?

2024-07-09 11:00:05 121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破解科学教育难题,怎么做?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基础教育阶段的高质量科学教育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是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更是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基石。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对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重视不足,造成我国中小学生接受科学教育的质量不高,科学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整体落后,重知识掌握、轻创新训练、弱技能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

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是育人模式尚未彻底变革,无法适应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必须改变以往以知识和技能为本位的教育,转向以能力和素养为本位的教育,更加强调面向学生终身发展开展教学活动。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应该能够激发青少年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探究的持续热情,并支持他们掌握开展科学实践的能力,形成对于科学身份的认同以及从事科学事业的坚定信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关注具体知识点的教授,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跨学科、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未能真正在课堂普遍实现;忽视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极为关键的实验教学,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较少,能够开展项目式等促进创新学习的机会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二是专业化研究队伍薄弱,难以有效支撑科学教育实践。欧美一些国家能够有效推进科学教育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与其拥有长期稳定的科学教育研究资助体系、专业化科学教育研究团队,以及坚持循证导向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密不可分。在要求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对待科学教育的同时,基于专业化团队形成理论与实证研究来反哺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我国的科学教育研究资助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资源投入有限,难以形成长久的团队合作关系,这为有效支撑我国科学教育改革实践带来了实际困难。

三是科学教育教学与研究的融合有待深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指南针效果不佳。为厚植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沃土,缩小城乡科学教育差距,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科学课程要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4个维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践中,如何推动落实科学课程标准的指南针作用,如何基于学生的动态需求反哺科学课程标准的持续改革,成为影响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然而,当前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标准研究互相剥离。一方面,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中从事科学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对于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缺乏深入、持续的参与式观察,对标准改革后的实践难题尚未能提出系统性的策略指导;另一方面,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往往缺少由经验转换成研究的科研平台和支持机会,科学教育从业人员之间的共建共促联动机制尚未建立,互动交流的合作渠道亟待打通。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破解科学教育难题,怎么做?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5110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