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岩》心得体会(3)

2024-06-04 15:20:21 333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读《红岩》心得体会

同志们:

按照区党工委组织部关于开展“党员读书月”的活动安排,结合近期我的读书学习情况,下面我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不能忘却的纪念”。

1948年的重庆时刻笼罩在黑暗与恐怖之中,然而,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撕开黑暗,与敌人周旋,秘密坚持着革命斗争。《红岩》由罗广斌、杨益言共著,书中独到深沉的情感氛围使我深感震撼,其展现的崇高信念让人久久难以忘怀。光亮已逐渐扩散,请随我一同感受那个浴血奋战的革命年代。

曾记否,那个年代的战火。中国革命进入了转折的关键时期,重庆仍然笼罩在黎明前最后的黑暗之中。你看,国民党大肆破坏工人运动,你听,特务搜捕共产党员时的狞笑……故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缓缓铺排,为作品注入了血色的背景,使读者一同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光,这不禁让我为之震撼:这是一部勇气的史诗,一部信仰的史诗。

曾记否,那些鲜活的他们。小说的人物形象可谓是个性鲜明,立体饱满。江姐的革命女性形象跃然纸上,她坚毅果断、无畏死亡,当她面对沈养斋的威逼利诱时,她大义凛然不肯投降;面对敌人的酷刑,她痛斥敌人恶行。她身上,有着中国革命女性的坚贞无畏,深沉坚强,更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不屈的革命气节,她与千千万万的党员一起,用生命谱写了一首壮丽的革命诗篇。坚定革命者如许云峰,在镣铐的重压下,在暗无天日的监狱里,放弃自己的生,保护革命的命。“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死亡”一词,与他们的信仰相比是如此轻蔑。

曾记否,红岩一词的意义。其历尽风雨飘摇,篆刻下时光的印记,深深印刻那段艰难的岁月。但是,红岩生于高山,屹立巍峨!风雨间更见英雄本色,沙砾间更显山河之气,岁月无法洗刷信仰,岩石始终坚挺于山。在黑暗的社会中,中国共产党人因希望相聚,因信仰相连,在渣滓洞中留下生命的光辉,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红岩,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象征,是革命时期的伟大财富,时隔数十年,仍能发出冲破桎梏的力,散出永不畏惧的光。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读《红岩》心得体会(3)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4399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