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盐铁会议”中的义利之争

2024-05-31 07:03:52 669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盐铁论》:盐铁会议中的义利之争

汉武帝刘彻将汉代发展推向了顶峰,实现了大一统王朝的鼎盛局面。也正是因为汉武帝有亡秦之失,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政治危机。汉武帝晚年极尽奢侈,纵情享乐,造成种种社会积弊,并留给了尚且年幼的少子弗陵和霍光、桑弘羊等一众辅政大臣。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作为深得汉武帝信任的近臣,主政内朝,他坚定拥护轮台诏令,希望转向宽缓施政,与民休息。御史大夫桑弘羊作为外朝领袖手握财经大权,主张继续施行战时政策。内朝与外朝政治立场相异,暗流涌动,双方关注的焦点汇聚于影响力最大的盐铁之策。

自古以来,盐与铁都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必需之物,相关政策也是维持国家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汉武帝为讨伐匈奴筹措军费,采用系统的盐铁官营制度,这一举措为国家带来了巨额的财税收入,但对当时的小农经济却造成较严重影响。公元前82年,霍光在谏大夫杜延年的建议下,凭借汉昭帝名义,以问以民所疾苦为由令郡国举荐民间贤良文学,次年来长安参与议政,进行以盐铁政策为中心的辩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盐铁会议。数年后,汉宣帝时期庐江太守丞桓宽根据盐铁会议记录整理议文成书,名曰《盐铁论》。桓宽虽以盐铁命名其书,但盐铁会议中贤良文学和政府官员的交锋并不局限于经济政策,围绕盐铁专卖,与会各方对汉武帝时期政治、伦理、经济、社会、法律、军事等各方面政策展开朝野论战。《盐铁论》涉猎范围广泛,涵盖内容包罗万象,论辩者在唇枪舌剑中各抒己见,展现了各自的政治策略与治国理念,是西汉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著作。

想要了解《盐铁论》所记录的思想争鸣与论辩价值,需要回溯盐铁会议的始终。盐铁会议2月开始至7月结束,耗时5个月,共计60余人参与,其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参与人数之多,自汉初以来是前所未有的。参与盐铁会议的贤良指品德高尚的有识之士,贤良主要从三辅、太常选拔而来;文学则是专门研究儒家经典之人,更贴近民间。二者都是汉代察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主要构成,均属于儒生的范围。贤良文学代表儒家的政治立场,为社会平民代言述说,他们力主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批判桑弘羊等推行的措施,尤其反对盐铁专卖。汉武帝之前,从盐与铁中获利的多为富商大贾,史记中记载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商人积聚财富以至于影响中央的经济命脉。盐铁专营政策自公元前117年逐步开始推行,十余年后,桑弘羊主政,他进一步推进朝廷对国家财政的控制力度,将盐铁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完全掌控于国家手中,不仅解决了战争引发的财政危机,也起到了抑制兼并、削弱豪强的作用。桑弘羊出生于商贾之家,成长在商业发达的大都市洛阳,进宫为侍中,他一直尽心竭力进行经济改革,除推行盐铁官营外还大力推广均输制度,建立平准机构,力图实现中央财政权的集中。在这场始于盐铁政策的论辩中,桑弘羊是官方一派的主力发言人,就发言次数来看可谓以一敌众,舌战群儒。据相关研究统计,在盐铁会议中,文学发言共123次,贤良共26次,而桑弘羊则发言113次,其他官方代表仅发言10余次。两派之外,盐铁会议促成者霍光的角色同样不能忽视。

桓宽编纂的《盐铁论》采用双方对话、反复论辩的形式记载整理了盐铁会议的全部,共60篇,按照篇目主题分类,会议主要讨论经济、政治、思想意识和军事四个方面。盐铁政策虽是争议的发源,但就《盐铁论》的记录来看,经济问题并未占较多篇幅,双方多用思想意识性质的语言说理,引经据典,侧重经济伦理等原则性内容,呈现了不同政治利益之间的对抗。双方辩论的核心主题是义利之辨,即道义和利益的优先性问题。在经济问题上,贤良文学反对盐铁官营,述说百姓疾苦,责难豪强官僚的吏治腐败,由此引申出儒家为政以德的政治原则与思想主张。他们主张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将民利与国利区分,引用董仲舒不与民争利的经济政策,呼吁国家让利于民。桑弘羊等人的反驳着眼于现实政治需要,坚持务权利的原则,即肯定国家之利的正当性。在他们看来贤良文学的理论华而不实,无法处理国家的实际问题。执政者关注国家之利,政府追寻利益是实行仁义的基础,治国理政须有强大的物质支撑,因此国家富强必然要集中财政资源。在政治问题上,义与利之争讲出了德治法治的一些分歧。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盐铁论》:“盐铁会议”中的义利之争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4320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