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术不端,法律怎么管?

2024-05-30 11:30:03 121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对学术不端,法律怎么管?

4月26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以下简称学位法)。学位法中,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内容,就是将学术不端明确规定为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的情形,对学术诚信作出进一步强调。学术不端行为破坏学术诚信、误导研究方向、浪费研究资源、降低教育质量、影响公众对科学研究的信任,给国家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建设带来多方面危害,其治理是一项多领域、多层次的系统工程,需要立足我国学术研究发展实践和法律体系,构建相应的长效机制。

从当前对学术不端的治理现状来看,我国正在通过法律规制、政策指引、教学科研机构自律和公众监督,多管齐下,努力建设健康、诚信的学术研究环境。第一,法律规制层面。我国目前涉及学术不端的相关法律规范,主要来源于教育部和科技部颁布的相关部门规章和部门规范性文件。2016年9月1日施行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对高校及其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规范,是我国首个专门规制学术不端行为的部门规章。同时,学术不端的相关法律规范在民法典、刑法等基本法律中亦有所体现。例如,民法典通过保护知识产权和名誉权来规制抄袭、非法署名等违法行为;刑法的侵犯著作权罪,可以处罚以营利为目的复制发行、出版、传播他人作品情节严重的犯罪行为。第二,政策指引层面。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多项政策来指导科研诚信建设,规范学术研究行为。例如,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第三,教学科研机构自律层面。我国高校和科研单位普遍设立了学术审查和管理机构,制定内部规章制度,对机构内部人员的学术不端进行认定和处理。第四,公众监督层面。近年来整个社会对学术诚信的关注度和识别能力日益提升,学术不端事件时常在媒体曝光,公众监督成为推动学术诚信的重要力量。

法律规制作为学术不端治理的基础方式,在概念界定、法律责任细分以及救济规则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学术不端一词在我国长期属于学界内部评价和行业伦理的范畴,并不是一个专门的法律术语。2003年9月科技部颁布的《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提及了学术不端,而直至2012年8月颁布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才在部门规章中规定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责任。此次学位法明确使用了学术不端这一概念,但相关的配套制度还应进一步跟上。

第一,学术不端的概念有待进一步清晰界定。《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将学术不端界定为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并列举了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等典型的学术不端行为。然而,学术不端行为在具体认定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模糊地带,导致实践中标准的不统一,甚至产生不一致的评价结果。这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规范存在差异。例如,人文社会学科往往比较重视解释,自然科学和工程则更侧重于实验数据和精确结果,学术规范的差异影响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另一方面,学术研究以创新为导向,学术工作中会不断出现新问题。例如,当前利用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学术创作,是否属于学术不端?此类问题目前仍存在争议。

第二,学术不端的法律责任有待进一步细分。目前我国对学术不端的法律规则,主要集中在规范定性方面,未能进一步对不同程度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定量层面的细分,这也导致了在实践中轻微学术不端和严重学术不端可能承担相同的法律责任,公平性不足。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对学术不端,法律怎么管?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4283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