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千年荆楚文化的瑰宝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历史悠久,文脉绵远,是古人类重要起源地、楚文化发祥地、三国文化富集地,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始人”“郧县人”化石,实证了东方人类故乡历史的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的石家河文化,代表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铜绿山矿冶遗址,开创了中国青铜文明的第一个高峰;勃发兴盛的楚文化,创造了璀璨夺目的精神物质成果;三国时期的动荡分合,上演了一出出流传千古的英雄传奇;数十位明代藩王遗存,展现了明代物质生活的丰饶;近代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彰显了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气概。2018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时指出:“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
湖北省博物馆作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国家级重点博物馆,被誉为“荆楚文化中枢”和“国家文化客厅”。现有文物藏品46万余件(套),体系完整,荆楚特色鲜明,形成了以屈家岭、石家河文化遗物为代表的史前文物,以盘龙城和楚国、曾国文物为代表的商周青铜器,以曾侯乙竹简、包山楚简、睡虎地秦简为代表的战国秦汉简牍,以及以梁庄王墓、郢靖王墓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物等四大特色系列,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世界古乐器之王”——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湖北省博物馆最知名的馆藏文物,是迄今考古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音乐性能最佳的青铜编钟,被公认为中国先秦时期礼乐文明的代表。
197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某部在驻地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城郊公社团结大队境内的东团坡扩建厂房。在平整土地对红色砂岩山岗实施爆破时,发现了古墓的迹象,随即向当地文化部门报告。1978年,湖北省博物馆考古队开始进行考古发掘。从墓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铭文上,可以得知墓主是战国早期诸侯国曾国一位名为“乙”的国君。
曾侯乙编钟出土时陈列在曾侯乙墓的中室,由65件编钟组成,包括钮钟、甬钟、镈钟3种不同类型的钟。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钟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总重约5吨,规模宏大,气势撼人。
全套编钟分3层8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钟体用浑铸、分铸法铸成,并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技术和工艺。钟及钟架、挂钩上共有3755字的铭文,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以及记录诸如音名、阶名、八度组、各国律名对应关系等方面的乐律理论。
曾侯乙编钟每件钟均具备“一钟双音”的声学特征。一钟双音是中国先秦钟的声学特征,指敲击钟的鼓部正面和侧面可以各发出一个音。具备这种声学特征的钟,外形通常为合瓦形。这一技术在汉代之后已经失传千年。上世纪70年代,有音乐考古学者在对周代编钟的测音中发现了这一现象,但因没有实证,而不被学界承认。曾侯乙编钟出土以后,其鼓部正面和侧面标示着不同音高的铭文证实了中国先秦编钟的这一伟大成就。曾侯乙编钟每件均经过精细调音,钟上两音呈三度和谐关系。这是古人历经2000多年不断探寻铃钟类乐器发音规律,磨炼铸钟技术的伟大发明。在这一漫长发展过程中,他们建立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观。
曾侯乙编钟音响完好保存了当时的乐音信息,音高稳定,音域宽广,体系宏大。它与编钟铭文相对照,准确印证了铭文的内容,二者共存一体,显示当时已有丰富的音乐内容和高超的音乐水准。曾侯乙编钟铭文与乐音信息是目前所见世界唯一公元前5世纪的有声文献、唯一的中国先秦官方乐律档案、最早的蕴含音乐数理关系的出土文献。
见证卧薪尝胆的“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