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通义》中的史学观

2024-05-24 11:20:02 121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文史通义》中的史学观

清代初年,浙东史学学派由黄宗羲所开创,该派倡导经世致用之学、注重史学研究,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在清中期出现一位颇具代表性的人物——章学诚。章学诚(1738年1801年),浙江会稽人,清代史学家、史学理论家、方志学家、目录学家,他的《文史通义》在继承浙东史学学派优良传统的基础之上,倡六经皆史,力主史意(史义),创立了更为完善的史学理论体系,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推向高峰。

史学的源流

在《文史通义》开卷,章学诚即论述史学的源流:六经皆史也。章学诚认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典籍并不仅是圣人立言以垂教之经,而都应视为史学著作。历史上,经史有别的争论早已有之。北宋苏洵认为,经史自古泾渭分明,经文简约,以道法胜;史文详尽,以事辞胜。到了明代,潘府、王阳明、王世贞、李贽则认为经史无异,已有五经皆史的论述。清中期,章学诚再度提出这一史学研究命题,并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在浙东学术部分,章学诚阐释: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孔子倡言见诸行事,言天人性命必究于史,史学所以经世,是史学的根本所在,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谈论史学。六经皆史命题之所以提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六经属政典,记录了中华上古的典章制度,因此史是先于经而存在的。先王政典须与时王制度有机统一,才能完整理解六经皆史的含义。比如《易》以天道切于人事,它因时而制,在致用中不断完善,并不是因循不变,而则是万古恒常的。章学诚由《易》推论《诗》《书》《礼》《乐》《春秋》,甚至凡涉著作之林无一非史

提出六经皆史显示出章学诚泛史学的倾向,但其核心目的还是扩大、深化对历史真相的认知,将史学的源流上溯至六经之前,扩大了古史研究的范畴。同时,六经皆史提出学术切人事的致用之效,在乾嘉时期有着针砭时弊的意义。针对当时舍今求古的汉学与空谈性天的宋学两个极端导致的僵化学风,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表现出深刻的经世致用理念。

史学的范畴

史学发展到今天,通常认为史料是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材料,而史著则是在史料的基础上阐发会通因仍之道,寻求其变通张弛之故。章学诚《文史通义》对史著史料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史书根据其内容,可分为著述”“纂辑两类。著述是史家独断之学,即史著;纂辑是文献资料汇编,也就是史料。基于这种认识,章学诚推崇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纪事本末体,认为其决断去取,体圆用神,兼有司马迁的《史记》这种纪传史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种编年史的优点。章学诚对于通史亦推崇备至,认为如宋代史学家郑樵撰述的《通志》是真正的史著,其特点有免重复”“均类列”“便铨配”“平是非”“去抵牾”“详邻事六便,以及具翦裁”“立家法二长,共计8个优点。但通史也有无短长”“仍原题”“忘标目三弊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文史通义》中的史学观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4138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