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主体性”

2024-05-17 15:40:48 122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主体性”

在哲学思想的长河中,主体性一直是思想家们关注和思考的焦点问题,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就彰显了对人的主体性认识的初步觉醒。到了近代,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对主体性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他们从各自的理论视野出发,强调了人的理性、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等,并以此为根据,建构起近代主体形而上学的大厦。那么,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如何实现了对形而上学主体性思想的批判和超越?或者说如何从马克思主义层面去理解主体性呢?

马克思在很早就站在了高扬主体性的立场上。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通过对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打破必然性的研究,意识到个体的人同样可以通过自我意识的觉醒,摆脱外界强加于人的必然性束缚,获得自主性和自由。他写道:对于古代人来说,自然的作用是前提,而对于近代人来说,精神的作用是前提。在古代,人们往往将自然视为人类命运的决定性因素,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是古代人生活的重要特征。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昭示了人的巨大潜能,人类不再完全受制于自然的限定性,不仅有能力超越自然的束缚,而且能够主动探索和改造自然。在此,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青年马克思思想中以自我意识弘扬主体性的倾向,承认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他肯定了自我意识的自主性对必然性的反抗。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的自主性思想受到了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但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并没有完全被黑格尔俘虏,他认为个体的自主性和自由并不是孤立的和绝对的,通过定在中的自由,他展开了对伊壁鸠鲁抽象自由观的批判,显现了自身对黑格尔和其他青年黑格尔分子的超越。

在马克思那里,人的主体性的形成是建立在区分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动物与其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自然的,它们的行动往往基于遗传和本能;而人类不仅具有生命活动,而且能够将自身的生命活动提升到意识的层面。可以说,正是这种对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区分,为人类主体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石。当人能够清晰地将自己的生活作为意识的对象,并在意识中将对象和自我区别开来时,便意味着人类超越了动物的本能驱动,开始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人的生命活动因此变得有意识、有目的,认识自我和改变外部世界才成为可能。正是这种主体性的存在使得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人的生产不再受限于自身所属的特定的种的特性和需求,而是能够超越自身的自然属性和生物限制,掌握任何一个种的特性和规律,进而运用这些规律来进行生产活动,并且通过将自己的内在尺度作用于对象,使产品具有了人的印记,彰显人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主体性”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4051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