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的一次“游学”经历

2024-04-18 17:50:06 121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青年毛泽东的一次“游学”经历

青年时代,毛泽东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代学者推崇的求知方式,青年毛泽东亦是如此,但是他有更高的追求和抱负,把改造社会作为目的。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期间,为了深入了解社会、增长见识、探寻改造社会的方法,毛泽东有过几次游学经历。其中,1917年暑假的一次游学活动历时最久、行程最远、效果甚大。

1911年,毛泽东从湘潭县前往省城求学。1913年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4年并入湖南第一师范)。当时,湖南第一师范注重人格和学识的培养,以人格教育、国民教育、实用教育为理念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前来求学。学校还提出: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势,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深受这些进步观念的影响,他同蔡和森、何叔衡、罗学瓒等人结为朋友,纵论国事、探求真理。虽然勤学苦读,但毛泽东认为读书和看报毕竟都停留在的层面上,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一个人只有致力于现实,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对社会有更为透彻的认识,才能找出改造社会的正确道路和方法。他常对同学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毛泽东在他的读书笔记《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对于游历求学的作用,毛泽东认为,游之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泛黄勃之海,启瞬江湖失;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引发1917年暑假这次游学的直接动因则是一份报纸的报道。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对美国记者斯诺回忆说:有一天我读到一份《民报》,上面刊载两个中国学生旅行全国的故事,他们一直走到西藏边境的打箭炉。这件事给我很大的鼓舞。我想效法他们的榜样,可是我没有钱,所以我想应当先在湖南旅行一试。7月中旬,毛泽东与一个名叫萧瑜的学生同行,开启了这次行程。他们仅带着换洗的衣服、一把旧雨伞、笔记本、毛笔和墨盒等简单用品就出发了。

历时一个月,他们步行漫游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5个县,行程900余里。这次游学,未带一文钱。一路接触城乡社会各阶层的人,了解一些风土民情,获得了许多新鲜知识。最后由于沅江涨水,部分民房和道路被淹,行程被迫中断,8月16日,他们回到了长沙城。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青年毛泽东的一次“游学”经历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3529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