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专题党课党建课件(讲稿)

2024-03-15 07:03:52 559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党员干部学习教育专题党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坚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验的哲学概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和思想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表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一精辟论述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和文化创新,夺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坚持人民至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识论和价值观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这一本质属性在新时代的新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一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识论和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

坚持人民至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坚持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鲜明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要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一鲜明的政治立场,充分肯定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

坚持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最根本的是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把人民群众作为答卷人、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党始终以“赶考”的心态前行,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努力向人民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这些思想观点把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的内涵具体化了,而且把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明确化了。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要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要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动员人民群众的力量;要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遏制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大大提升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号召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坚决割除一切滋生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永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人民至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理论来源于实践,而社会生活是变动不居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动态发展的。因此,认识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又要回到实践,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其真理性,而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就是人民群众。党的理论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党的理论创新源泉,脱离人民群众实践的党的理论是苍白无力的。同时,党的理论又要回到人民群众的实践,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创新的关系。因此,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总结提炼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与智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途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或无源之水的主观遐想和逻辑推断,而是对实践创新经验的提炼与概括。同时,人民群众的实践也是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的根本标准。因此,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首创精神及实践成果。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坚持人民至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即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及本质特征有着全面、系统、深刻的把握,指出:“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占据道义的制高点,首先是因为它是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思想体系。坚持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基本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自觉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价值追求和本质特征内化于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色之一,意味着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党将始终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坚定践行。

二、坚持自信自立,走自己的路,揭示了中国发展的精神气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这一重要论断是总结中华民族发展史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发展史得出的根本经验。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人类社会发展既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即共性,同时又具有多样性,即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具体实际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其发展的具体形式和具体道路不同。所以说,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发展道路,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每个国家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开创自己的发展道路。唯物辩证法还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自己处理,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可以说,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坚持走自己的路,是自信自立的精髓。

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照搬苏联首先占领中心城市争取胜利的革命路线屡遭失败,事实证明,在当时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历史条件下,俄国革命的具体路线在中国走不通,我们党迫切需要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农民占大多数,以及几省边界交汇之地离中心城市较远,是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区等国情出发,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路线。1935年,党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尝试“走自己的路”,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理论成果。遗憾的是,党的八大形成的正确路线未能完全坚持下去,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建设陷入困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以来历史经验的根本结论,并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形势下成功地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之前党内和社会上一些人在道路问题上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不足等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果敢抉择、攻坚克难,以超高的智慧和莫大的勇气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是我们党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依靠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巨大精神支柱和推动力量。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中国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要坚信自己开创的正确道路,以自信自立的精神状态推进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这一重要论述指出了我们党推动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应有的精神状态,即自信自立。

当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自信首先来自对一百多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及其奋斗成就的历史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彻底摆脱了一八四〇年以来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欺辱、压迫的命运,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十四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小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的奋斗成就归结起来最根本的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充足的理由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充足的理由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最根本地体现于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首先体现为对自己的信仰即马克思主义的坚定。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道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正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送来了一盏明灯。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取得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于世界。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和强大思想武器。同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极为艰巨、极具挑战性的努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既是对真理的信仰,也是对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牢牢占据真理制高点和价值制高点所展示出的伟大力量和魅力的自信。

文化自信其次体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并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创造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因地制宜地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服饰、饮食、建筑等物质文化,百花齐放的文学艺术;还创造了与时俱进的思想文化,从诸子学到经学再到理学——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在波澜壮阔的人类历史中,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交流互鉴,面对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甚至内忧外患,表现出海纳百川、自我革新、自我丰富的坚强韧性和生命力。历史上,从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西学东渐”,中华文明始终在兼容并蓄中发展,在交流互鉴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同时,中华文明深刻影响了周边国家和民族,是世界多元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斗争中形成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根植于中国人的内心,成为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这不仅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更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力量。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悠久的民族发展史、灿烂的文明成果、兼容并包的开放胸怀,是中华民族自信自立的历史根源,是今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拥有的丰富的文化遗产、精神条件以及强大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最后体现为对伟大奋斗精神的自信,即对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自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他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前进道路上与一切艰难险阻进行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而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气神”。它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是中国精神的当代形态,也是当今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和困难、展现中国力量的不竭源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一个具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多民族国家,一个经济发展还具有很强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的国家,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怎样搞现代化,只有它自己才最有发言权。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而实现强盛和振兴,任何来自外域的指手画脚都不能成为中国发展的依据。因此,必须在发展道路上保持自主性,在文化上坚持自身的主体性,在粮食、能源、关键核心技术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保持自足自立。同时,要清醒认识到,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我们不能封闭僵化,关起门来自己搞现代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将坚持自我与学习他人相结合,善于学习别的国家、民族的长处或先进经验,不断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丰富、壮大自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百年来,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改变了中国命运,深刻影响了世界,这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精神力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伟大斗争精神和创造精神。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信心百倍地书写着新时代新征程的新篇章。

三、坚持守正创新,揭示了理论创新的根本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现了历史继承性和人民群众实践创造性的统一。中国历史、中华文明发展到今天,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既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顺应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把握中国近代以来发展的逻辑,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一重要论述阐释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守正创新。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3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专题党课党建课件(讲稿)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2832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