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若干政策措施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全力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确保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制定以下有关政策措施。
一、坚持不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一)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用于防疫和消杀支出给予补贴支持。
1.对批零住餐企业及疫情期间参与保供的线上平台企业等重点岗位从业人员,按照防疫要求定期开展核酸检测的费用,申请省专项资金给予补贴支持。(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财政局)
2.对冷链相关企业人员核酸检测的费用,申请省专项资金给予补贴支持。(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财政局)
(二)支持新冠病毒防控创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3.鼓励市产业引导基金根据已设立子基金投资方向,有针对性投向新冠疫苗、药品生产企业。(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4.按照新冠病毒防控创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扶持方案研究我市项目申报工作,最大力度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同时,积极组织域内有关企业申报省科技创新项目。(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科技局)
5.鼓励域内医药健康企业围绕疫情防控开展基础及应用研究,积极推动疫情防控相关产品快速形成有效产能、注册上市和投入应用。(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卫生健康委)
(三)保持生产生活平稳有序。
6.加强生产要素协调,全力保障重点涉及防疫物资规上企业稳定生产,协调解决企业人员返岗、产品外运、上游产品配套等困难与问题,为相关企业提供医疗卫生支撑,最大限度推动企业释放产能,满产达产。(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
7.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指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成立工作专班,全力抓好疫情防控、环境消杀、人员管理,生产企业严格落实“应检尽检”,采取核酸检测与抗原检测相结合方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为员工发放中药制剂,建立重点企业日调度机制,及时掌握企业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情况。(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交通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8.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加强各类风险隐患监测、排查和治理,着力保障交通、电力、燃气、供水、通信网络、物业服务等有序运行。(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局)
二、加大降本减负力度
(四)减免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屋租金。
9.根据相关政策,市属国有企业对所属出租的房源进行统计调查,及时与符合要求的承租方签订减免协议,暂时参照《关于做好2022年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减免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屋租金相关工作的通知》(X财资〔2022〕234号)中具体措施进行落实。(责任单位:市国资委、市财政局)
10.承租非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鼓励租赁双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减免一定额度房屋租金。(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11.2022年因疫情减免租金的房屋业主,减免租金后缴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可按规定申请减免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责任单位:市税务局、市财政局)
12.因减免租金对国有企业经营业绩产生影响的,在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中,予以减免租金部分视同利润加回。(责任单位:市国资委)
(五)落实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
13.将先进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政策范围扩大至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含个体工商户)。(责任单位:市税务局、市财政局)
14.对小微企业存量留抵税额于2022年6月底前一次性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自2022年4月1日起按月全额退还。(责任单位:市税务局、市财政局)
15.对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企业,存量留抵税额于2022年底前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自2022年4月1日起按月全额退还。(责任单位:市税务局、市财政局)
(六)延长申报纳税期限。
16.延长2022年3月份和4月份的法定纳税申报期限,对受疫情影响,在延长后的申报纳税期限内办理申报仍有困难的纳税人,可以依法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延期申报。(责任单位:市税务局)
17.对因疫情影响导致按期缴纳税款有困难的,可以依法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延期缴纳税款,最长期限不超过3个月。(责任单位:市税务局)
三、继续强化金融支持
(七)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
18.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投放力度,将更多信贷资源向复工复产重点领域及产业链上下游民营小微企业等倾斜,优先支持困难行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确保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保持较快增长。(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中国银保监会XX监管分局、中国人民银行XX市中心支行)
19.积极用好国家对地方法人银行按照其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提供激励资金,引导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优惠资金。(责任单位:中国人民银行XX市中心支行)
20.推动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小微企业首贷、信用贷款、续贷,对受疫情影响的困难企业不盲目惜贷、抽贷、断贷、压贷,不断增加首贷,平稳续贷,提高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占比。(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中国银保监会XX监管分局、中国人民银行XX市中心支行)
21.开设因疫情受困企业融资绿色通道,督导机构优先给予受疫情影响企业金融支持,做到信贷额度优先安排、贷款申请优先审批、贷款资金优先发放。(责任单位:中国银保监会XX监管分局、中国人民银行XX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