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理论意蕴

2023-05-31 07:03:52 437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恩格斯指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新发展,是“要无条件地掌握”的完整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方法论,既是实践概括、理论总结,也是精神反思的结果;既是认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是基于新时代发展实践的本体论,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提出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反映,深刻体现了贯穿这一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了这一思想根本的政治立场、彻底的理论品格、独有的精神气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它们构成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贯穿体现在“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全部内容中,为我们把握好、运用好这一科学理论的思想精髓,进一步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提供了“金钥匙”。

一、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和新时代发展的实践逻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和人类求解放的世界观,是人民的理论。人民至上是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丰富发展,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全过程各方面,集中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是接地气、有温度、得民心的科学理论。

人民至上全面体现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执政观。把江山与人民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创造,对马克思主义“江山”观、人民观具有原创性贡献。“至上”意味着最高、居于首位,是对人民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关系的集中揭示,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置于的高度和位置,也揭示了其与其他理论的根本不同。正像毛泽东曾讲过的,剥削阶级也讲“爱民”,但“他们讲‘爱民’是为了剥削,为了从老百姓身上榨取东西,这同喂牛差不多。喂牛做什么?牛除耕田之外,还有一种用场,就是能挤奶。剥削阶级的‘爱民’同爱牛差不多”。封建统治者的重民爱民不过是手段,他们居高临下,“爱民如子”,所谓为民只是一种施舍。商鞅把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比做铁工和铁、陶工和土。铁工和陶工把铁和土捏造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德国国王把人民称为自己的人民,正像他把马叫做自己的马一样。国王宣布人民是他的私有财产,只不过表明私有者就是国王。”尽管西方启蒙主义者宣扬人本主义,但是在私有制度下,其根本的关系不可能改变,民主选举只是为掌权而存在的工具,而掌权更多的是为了控制资本而非服务人民。而我们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共产党员则是人民的公仆,正像习近平一再强调的:“每一个共产党员,不论职位多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共产党人是在人民之中的,而不是在人民之外,更不是在人民之上的。一切为了人民是理之所在,更是情理之中,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所在。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坚定的信仰,我们才能把人民置于心中,把人民利益摆到“至上”位置。“国民议会的会址是在人民群众中,而不是在什么由大块石头砌成的建筑物中。”“人民江山论”使江山社稷刻上人民的印章,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海量最新资料就在VIP会员,:1060)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誓言,也是承诺。对共产党人而言,坚持人民至上,不仅是责任,更是追求的价值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一个都不落下”、抗击新冠疫情“一个都不放弃”,正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立场观点方法和价值追求的生动写照。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习近平强调:“什么叫人民至上?这么多人围着一个病人转,这真正体现了不惜一切代价。”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每一个生命我们都全力救治,人民的生命和尊严得到了全力保护。“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这是“至上”的内涵,也是价值的最高追求。“人民”是一个集体概念,也是一个个体。需要我们将心比心,倾注感情,不以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把全体人民尤其是大多数普通群众装在心中。因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所以我们“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也是根本立场所在。

用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动实践书写人民至上。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民主不是某个国家、某种社会制度的专利,而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习近平用八个“能否”阐明了民主是什么,即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关于人民是不是实现了当家作主,习近平提出了四个“要看”、四个“更要看”: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要看人民在选举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这些承诺实现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规定了什么样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规则,更要看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执行;要看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权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监督和制约。真正的民主并非停留于字面、止于形式,而是重在落实,看过程更要看效果。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民主是什么呢?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意义,否则它就不能存在。因此全部问题就在于确定民主的真正意义。”马克思在批判把民主和普选权看做万能的这种流行病时强调,依靠普选权来治理国家就像绕道合恩角时迷失了航路的海船水手一样:他们不研究风向、气候,不使用六分仪,却用投票来选择方向,并宣布多数人的决定是不会错的……采用每人发一张选票然后统计人数的普选制来达到目的,无论怎样也是下策。正像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的:“波兰国会里规定:不论通过任何政治方案时,都必须得到每一个议员的同意。就是因为这种的自由,波兰才招了亡国的灾祸。”从中我们更加认清了西式民主的本质,也更能体会“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要义所在。

二、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反映,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更多最@新热点&素材,请关注公众号:【君】,:#【微信:bbxzwk】,更^多素材,请认准*平台,谨防被骗]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自立首要立的是精神。自信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信。二者是相互包含和统一的,都是把自己作为认识对象,对自己认识越深入,才可能越自信;自己越自信,也就越自立。自信自立不仅是自尊自强精神的体现,也是坚守信仰信念和理想价值的集中体现。[更多最新热点素材,请关注公众号:【君%】,微@信:【微信:bbxzwk】,*更多素材,^请认准平台,谨防被~骗]

自立就是要走自己的路,中国问题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成功道路是其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习近平强调,中国国情就是我们最大的特色。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这种矢志不渝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动注解着:中国要发展,最终要靠自己。“最大的决心会产生最高的智慧。”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增强奋斗前行的志气、骨气、底气,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

自信来自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来自对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我们信的是真理,信的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信的是人心向背。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行,改旗易帜的邪路更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只有这条路而没有别的路,能够引领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继续前进。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得到实践证实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自信,源自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源自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艰辛探索,源自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伟大社会革命实践,源自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传承赓续。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的70后、80后、90后、00后走出国门,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这就是自信。以这种自信“观”世界,不仅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而且也让我们更客观。这样的世界观是自信的写照,更是我们思想、精神的升华。

人民的自信与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信任是统一的。新时代十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的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爱德曼全球信任度调查显示,中国政府近五年的信任度在所有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一。益普索发布的全球社会凝聚力、幸福感排行榜中国均位居第一。唯有“信得过”,方能“真自信”。正如在一定意义上拥护“两个确立”也是“四个自信”的体现,二者是统一的。这一自信哲学,是坚持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必然结论,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必然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再总结、再认识,是精神反思的总结,也是中国人“精神主动”的一次升华。

三、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是立足现实坚持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知与行辩证统一的必然结论【更多免费素材,bbxzwk

守正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气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表达了这一理论形成的思想起点和逻辑起点,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逻辑。只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只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和创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真正做到守正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守正首先守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守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和人类一切文明之精华和精髓。在这基础上的创新,是结合实际的应用,是在实践中的创造。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是守正创新的内涵和实质。[更多最新热点素材,请关注公众号:【君】,^:【微信:bbxzwk%】,更多&素@材,请认准平台,谨防被~骗]

守正创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也必然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是同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一道前进的。发展一定要在坚持中发展,坚持也是在发展中坚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一条主线。为了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包括所谓“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在一定意义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也是同各种所谓马克思主义斗争的历史。19世纪70年代末,马克思针对法国工人党思想混乱的状况指出:“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者是有统一标准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定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与“各种社会主义”进行斗争,其很多论著就是对所谓“真正社会主义者”的批判。比如,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专门用近1/3章的篇幅批判了封建和资产阶级等所谓的社会主义的错误。在一定意义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也是守正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守正和创新是统一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脱离了坚持的正确方向,必然是盲目的发展,创新也会失去灵魂;没有了基于实践的发展和创新,理论也必然成为僵化的、教条的理论。正像习近平强调的:“我们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只有真正坚持,才能与时俱进地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发展,才是真正的坚持。这是从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历史中得出的重要理论逻辑。

“两个结合”是守正创新的必然结果,要继续在守正创新中深化“两个结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标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近代以来,在“古今中西”之争中,以新儒家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和以“西化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尽管观点不同,但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对立起来。文化保守主义因为全盘肯定中华传统文化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西化论”因为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是对“古今中西”之争的深刻回答,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的集中体现。要让“马克思说中国话”,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就不能脱离中国伟大社会变革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守正守的就是不能让理论创新创造脱离实际的、历史的、文化的土壤。既坚持古为今用,也实现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人秉承人类发展之大道,承继中华民族精神之伟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这是责任和使命,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是“两个结合”的路径,也是守正创新的要求。[更多最新热点@素材,请关%注公众号:【老船^长君】,:【&微信:bbxzwk】,#更多素材,请认准平台,谨防被骗]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理论意蕴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25181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