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日贵州贵阳市直机关遴选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题:简答题(15分)【更多免费素材,微信:bbxzwk】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问题:你如何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15分,400字内)要求:逻辑清晰,有条理。
[参考答案](389字)
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判断是对我国国情的新认识,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表明我们党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
在新时代,我们党的根本目标是带领人民走向美好生活。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表明我国的综合实力有了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正在由“富起来”向“强起来”迈进。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表明我国已经解决了原有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对生活和社会需求,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更多免费素材,微信:bbxzwk】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表明我们党在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中心任务是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表明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的制定将建立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上。
第二题:材料分析(15分)
据《武汉晚报》报道,从黄石到武汉务工的傅小姐被办理居住证的事儿困扰了一个月,她来回跑了9次都没有办成功。在当地媒体的建议下,傅小姐在微博上@辖区公安分局反映此事。随后,当事民警迅速与办证人取得联系,并在第10次为其顺利办理了居住证申请手续。【更多免费素材,微信:wk01】
市民跑9次都没有办成居住证,而媒体在网上曝光后,派出所一天内就主动办好手续,前期拖沓懈怠,与曝光后的高效主动,形成了巨大反差。嘴上说的要落实政府要求,为市民提供“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的便利,可在实际执行政策过程中,却没能落实下去,总是成为“网上曝光后办”,如此不走心的态度,是在敷衍市民。
问题:材料中反映的现象会带来什么问题?怎么解决这一问题?(15分,400字内)
[参考答案](397字)
“马上办”变成了“网曝办”这一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改革的推行、群众和企业的办事效率,进一步则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群众对政府的误会: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信网不信法”,不利于社会良性发展。
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做到:
一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强化作风建设。党员干部要把群众满意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和出发点,不断从群众的意见中来反思改进工作,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切切实实地为群众把事办好。
二要强化履职尽职意识,提高工作执行。党员干部必须严格遵循组织纪律性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执行意识和效率意识,始终做到对事业有激情、对工作有热情、对群众有感情。
三要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依法加强监管。一是要建立科学完善且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将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层层分解,落实到岗到人;二是要建立长效的广泛的社会监督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执行有力,落实到位。
第三题:材料分析(30分)
材料:近期,记者在贵州、河南、福建、黑龙江等地下乡采访时,一些基层干部表示:上级部门连续借调骨干,基层“失血”严重,很多工作难以开展。而且,人事关系错配引起单位内部不团结,助长“求人办事”等不正之风。
在网络上,记者也注意到不少网友反映,有的地方部门或单位存在频繁借调、违规借调等现象,讲述个人在借调中进退维谷、有苦难言的尴尬遭遇,持续引发关注和热议。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来函说走就走基层单位有苦难言
借调作为一种特殊的机关工作人员流动方式,原本是为了解决单位人手不足或专业性人才缺乏问题,但现实中借调“频繁、太随意”,甚至催生失序、失范借调等现象:时间越来越长、形式花样百出、变相违规借调。使得被借调者进退两难,基层“失血”。
记者在贵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某县采访时,一乡镇党政办主任曾先后2次、共9个月被借调到县委办任职。“会象征性发一个函、走个程序,下级单位哪敢拒绝?”这位主任还透露,现在上面下文,不能再在乡镇、科局“搞借调”,而是换了说法,叫抽调跟班学习。“换汤不换药,称呼不同而已。”
在贵州省铜仁市,一位县电视台人员也抱怨,单位有人被长期借到省级卫视工作,“搞得我们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其他不少地方的基层干部也向记者反映,仍然存在着大学生村官不在村,而是坐在乡镇办公室的情况。“毕业考过来,板凳没坐热,人就走了。”
在不少基层人士眼中,借调大多是在拼关系,获得机会本身就意味着迎来了升迁希望,而能不能留下更是至关重要。不少人以过来人身份说:“‘非关系户’要想留在上级单位,除了具备足够能力、付出巨大努力,时机和运气也很重要。所以大部分人都是折腾半天,最后借而不调。”
在互联网上,一些网友也讲出了借调人员的无奈与焦虑。有人反映,“我们单位领导小孩在基层就待了半年就被借调到县,后来留下来。而其他人,从哪儿来回哪儿去。”不少人比喻“借调”犹如拉磨驴前方挂着一根胡萝卜,看得到而得不到,只能一直熬下去。
被借调者进退两难,专家称本质是权力的“任性”【更多免费素材,微信:bbxzwk】
记者采访发现,频繁的借调和长期借调都给被借调人员、借出单位带来诸多烦恼。离开了原单位,一些重要机会与借调人员就无缘了。【更多免费素材,微信:wk01】
河南郑州某文化单位的小王曾有过一年被借调的经历,因为人事考核权在原单位,评优评先都轮不到她。“除了无尽的加班什么都没有。”她说,自己“忙到没朋友”,有人则“闲得飞起来”。所以,现在单位同事一听到上级借调,都躲得远远的。【更多免费素材,微信:bbxzwk】
黑龙江某省直部门二级单位的一名工作人员透露,自己被借调时,正要从副科提到正科,结果被耽误了。身边也有优秀同事要被借调,本部门领导压了5年,最后碍于上级情面还是放走。【更多免费素材,微信:bbxzwk】
福建基层公务员小生说,自己前段时间差点被借调。“我已经31岁了,好歹也是个小领导,如果借调几年回来,工作环境物是人非,想想都不划算。”而新疆基层公务员小卫曾有过借调经历,他认为借调本不是坏事,应客观看待。“唯一缺陷就是一年半时间在外地,耽误了找对象,把家里人急坏了。”
湖北工业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刘耀东表示,借调现象大量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上级借调机关的“官本位”思想与官僚主义作风,导致政府部门职能转变不到位,放权不彻底,管了太多不该管的事情。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夏正林曾刊文分析,有些借调不可避免,但实践中许多借调不因工作需要而产生。对借调单位来说,不借白不借,用人很实惠;对借出单位来说,虽负担加重,但能借机和上级搞好关系;对借调人员来说,能被上级赏识,混个脸熟也不错。这背后本质上还是权力的“任性”。【更多免费素材,微信:bbxzw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