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8日福建省直机关遴选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题:简答题(20分)
1.简述两学一做和政府四大意识的内容。(7分)
[参考答案]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指的是“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
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2.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容。(5分)
[参考答案]
五大发展理念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3.新型政商关系的内容。(5分)
[参考答案]
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亲”、“清”两个字。对领导干部而言,所谓“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所谓“清”,就是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对民营企业家而言,所谓“亲”,就是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部门多沟通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满腔热情支持地方发展。所谓“清”,就是要洁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
4.列出历史上对海上丝绸之路起过重要作用的三个福建港口。(3分)
[参考答案]
泉州刺桐港是元代东方第一大港,福州长乐太平港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重要基地;漳州月港是明朝中后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第二题:应用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的日常生活垃圾越来越多,垃圾种类也愈加丰富。大部分农村垃圾都是随意堆放在路边、河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数据表明,将垃圾分类再进行循环利用,就能减少产生50%的生活垃圾。
某县某地之前“垃圾围村”的现象十分严重,有商人来当地投资,刚开始见到乡村垃圾满地飞,很不习惯,建议当地垃圾分类、统一收集。村书记外出考察之后,村里开了很多次动员会,从老党员到普通村民,逐一灌输垃圾分类的环保理念。会后全村行动起来,开始全面推行“垃圾不落地”的做法,拆除了许多废弃不用的垃圾池,有的种上了草皮,有的栽上了花木,处处绿茵遍地、鸟语花香,从之前的“垃圾围村”蜕变成“美丽乡村”,村民们的观念意识也在改变。“不脏不臭,到处干干净净,日子过得才舒心。”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村居人口状况,选择农村垃圾太阳能化处理,运用科技手段实现农村垃圾减排。
构建垃圾处理机制,经过实践,垃圾大量减少,回收率大幅提高。
问题:
以“农村综合治理还需要接地气”为主题,写一篇短评。(15分)
[参考解析]
这道题的案例来自与我们福建本省——松溪,这进一步说明我们福建省直遴选特别注重本土本地的案例,从往年的自贸区、台风事件,都充分说明了我们复习福建省直遴选要关注当年度的,尤其是近期的省内热点。
[参考答案](507字)
相比于城市而言,农村生态环境脆弱、环保设施基础较差,“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状况在不少地方存在。农村垃圾治理,是改善农村环境、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尽管具有完备的垃圾运输、分拣和处理系统,但城市垃圾分类试点十多年来进展并不顺利。而XX农村的垃圾分类能开展得有声有色,就在于采用了适合农村的方式。
如果从一开始,当地就按照城市思维来操作,弄上一堆农民看不懂也不明白的设备和理念,动辄就要改造、重塑村民的生活习性,恐怕不仅难以为继,还会引来村民的抵触和反感。对于农民来说,城市里五颜六色、有着各种高大上称呼的垃圾分类桶,也许只是一种“看上去很美”的场景。相比那些看不懂的垃圾桶,“会烂”和“不会烂”这样的区分法,虽然算不上科学严谨,但老人孩子都明白,简单方便易推广。
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环保项目,但大规模推广还需要一个过程,还存在不少现实困难。让农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要注意方式方法,多用他们可以理解、能够接受、便于实施的“乡村智慧”去推进,否则,就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农民是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只有更加尊重和运用更多的“乡村智慧”,才能更好地调动农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案例题(一)
“草原天路”修建之初为了连接崇礼滑雪区、赤城温泉区和张北草原风景区,属于县级公路,沿途没有正规的旅游配套设施,通车后也没有太大的名声。2014年,有驴友偶然发现公路沿途风景非常美丽,在微博上贴出照片后,吸引网友大量转发,“草原天路”名声大噪,各路自驾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蜂拥而至,开始出现旅游热的现象。
游客大量涌入,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隐患。在旅游旺季、法定节假日、周末等时期,车辆游客剧增,经常发生拥堵,周边村民戏称“天路”为“添堵”;一些游客随地就餐、随意烧烤、乱扔垃圾,造成沿途卫生脏乱差问题突出;生态破府取信于民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政策、政令、规划的朝令夕改、出尔反尔,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民众对政府政策号令产生不信任感和抵触情绪。因此,摒弃盲目施政,错后“急刹车”式的滥政是至关重要。
(二)
材料一.支付宝推出了一款名为“扶老人险”的新险种。用户只需要支付3元保费,在一年期间内因“扶老人”而对簿公堂最高可获赔2万元诉讼费,并得到全年法律咨询服务。“扶老人险”的推出迅速引发网民热议,有人点赞,认为“扶老人险”的推出是好事,可以减少人们做好事时的顾虑,是在用商业的形式助推道德形成风尚;也有人质疑,善行要靠保险来保障,感觉有些讽刺,道德问题怎么能用钱来解决?
材料二.《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记载了两个小故事: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材料三.从我国的法律规定来说,民法通则规定了无因管理制度,见义勇为也是一种无因管理,见义勇为者是债权人,其从事无因管理所支付的费用有权要求被管理人支付,被管理人则有权向侵权人追偿。我国一些地方还制定了对见义勇为者的奖励办法,如《北京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上海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办法》、《广东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规定》等,有的地方还规定救人不当可以减轻责任,这些现实的经验做法也表明,通过法律来鼓励见义勇为行为,具有实践正当性。
问题:
1、如果孔子穿越到现代,是否同意扶老人险。
[参考答案]
孔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孔子是提倡对老人进行关怀和照顾的,这也是我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美德,但是,现在物欲横流,社会中确实出现了各种不和谐的情形,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一波又一波的扶老人被讹诈的不文明现象出现,帮扶老人被视为一种风险行为。
但是,我们坚信大部分老人都是有良知和有道德讲文明的老人,因此,作为传统道德的集大成者——孔子,应该不会认同扶老人险,他会认为尊老爱幼是我们的分内之事。
2、你是否赞成扶老人险、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
面对社会中发生的各种有关帮扶老人的纠纷,我们似乎有太多的遗憾。保险是这个对道德行为加于肯定和支持的善举,是给力扶起我们已经倒下去的道德支撑。从这个层面看,“扶老人险”是一种正能量行为;而不是有的新闻媒体描述的是一个噱头。重要的是能推动社会幸福度和道德感的提升。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与重奖拾金不昧,见义勇为是一个道理,也是开启了一种新的“道德治理”思路和有效尝试。从众多购买的人来看,也说明了这一点。
“扶老人险”能够赋予道德一颗定心丸。面对跌倒的老人,是扶还是不扶?人们往往内心有无奈的纠结。如果选择扶,就会有道德困境和风险,万一被讹诈呢?如果不扶的话,会有良心的自责。因此“扶老人险”对于见义勇为和积德行善者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也能够激发更多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