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党员干部要提
升调研实效,就一定要练就中医四诊即“望闻问切”这项基本功,进而找准问题症结,开出发展良方。
望,观气色,即察实情。毛泽东同志在开展调研时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务实的作风,锤炼真、深、细、实的真功夫。腿不勤找不到“真情况”,眼不勤看不到“真问题”,脑不勤想不出“真办法”。党员干部要真正把身子沉下去,把心思扎进去,突出基层基础导向,察当地乡风民风,察干部工作作风,着眼细节,连点成线,以线带面,自觉杜绝浮皮潦草式调研。
闻,听声息,即听实话。调查研究就是要拜群众为师、拜基层为师,党员干部一定要以“空杯”的心态,虚怀若谷的胸怀,洗耳恭听的姿态,去听最基层最真实的“声音”。坚持多听多思考,少说少评判,党员干部要争当俯身竖耳的“倾听者”,不当点评说教的“太师爷”,要把群众的“唠叨话”、基层的“抱怨言”、百姓的“家长里短”,作为校验政策是否科学、落实是否到位的“试金石”。
问,询症状,即找病因。广大党员干部开展调研时,要锚定“问”字用力,要从询问中听出“话外音”,掌握“真情况”,搜集“真数据”。要善于从“半吞半吐”中找出“端倪”,从“长篇大套”中抓住关键,从“小问题”中提炼“大症结”。通过细腻的引导、变化形式的提问,听到“话外之话”,掌握“情中之情”。通过综合分析、统筹思考、系统校验,从具体问题的表象深挖问题的实质根源。
切,摸脉象,即切要害。只调查不研究,调研结果便无法得到升华,只研究不运用,便违背了调研的初衷,失去了调研的意义。为此,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做深做细调研的“后半篇文章”,把调查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对调查结果深入分析、充分论证,从中总结提炼新经验、探索发现新规律,为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要推动调研成果加速转化应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提出真正解决难点堵点问题的思路办法,运用好责任清单、任务清单等跟踪措施,对问题解决情况一抓到底,确保调研结果真正得到落实,工作成效真正得到提升。
新形势下,党员干部要通过“勤望”“广闻”“详问”“巧切”,从观察中发现问题,从倾听中找到方法,从询问中累计经验,从研究中抓住关键,力促调查研究取得实效。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我们要把这一传家宝运用好,为做好各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要提高认知水平,提出问题。想要做好调查研究必须具备较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才能认清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发现问题。提高理论素养的途径就是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在调研中,还要广泛学习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各方面知识,增加知识储备,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认识水平,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研前要有问题意识,选题必须紧扣现实工作需要,出发点是为党委、政府工作提供所需的对策建议,落脚点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要列出问题清单,有的放矢去调研。调研时要紧紧围绕“问题”展开,无论是问题的真相和全貌、问题的本质和规律,还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都是以“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说,问题意识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问题意识的强弱、能否抓住关键问题,将决定调查研究工作的成效。
带着问题下去、怀揣民意上来。我们要扑下身子,脚上粘满泥土,沉入基层,从实际出发,真找问题,才能找到真问题,真正深入职工群众中间,用行动消除距离,用脚步丈量民情,不但身入,还要心至。每到一个地方,要像毛泽东提倡的那样会“察言观色”:看职工群众吃得怎么样,穿得怎么样,脸色怎么样,情绪怎么样。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望闻问切”,敏锐捕捉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材料,把实际情况搞清搞准。只有这样,调查研究得出来的结论才可能是切合实际的、可行的、有用的。
调查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寻找发展良策。所以更要沉下心来,实打实解决问题。衡量调查研究成效的标准,就是要看能否拿出办法和措施,而不是仅仅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任务。在调研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实打实把情况摸清楚、把问题搞明白,在这个基础上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质,进而提炼概括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只有这样,调查研究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才能真正起到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各项工作的作用。
“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读懂《方案》中“人民”二字的千钧分量,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二字贯穿调查研究全过程,切实将调研成果转化为促发展惠民生的有效举措,不断续写高质量发展的为民新篇章。
立场坚定是为了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调查研究是制定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来源,为了人民进行调查研究,方针政策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调查研究要为人民,要为人民做调查研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调查研究的重心放在基层,放在群众身上,始终以群众的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百姓的需求为第一导向,以群众的满意为第一标尺,深入了解民之所盼、民之所需,真正做到人民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调研的身影。要聚焦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遇到的困难找到,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这样调查研究方向更明确、目标更具体,行动更有力量。
有效方法是依靠人民。“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胜。”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最了解实际情况,最容易发现问题所在,最有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力量。来自基层的建议、经验和办法,最能帮助党和政府制定符合需要的政策,继而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调查研究要想取得实效,必须要紧紧依靠人民开展调研。要走出院子,迈开步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多到田间地头、车间码头走一走,多去群众家中、百姓身边听一听,既要看到表面问题,也要看到内在实质,既要看到当下,也要着眼长远,让调查研究在人民群众之中走深走实。要坚持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从人民群众中好点子、好方法和好创意,努力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好,把人民发明的办法用起来,真正把调查研究作为听民声、察民情、汇民智的有效途径,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目标明确是造福人民。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衡量调研成功与否,是要看人民群众对调研结果是否拥护、是否支持、是否满意,这归根到底是要解决好人民的问题、维护好人民的利益,不断为民造福。对于群众的燃眉之急,反映突出的问题要马上就办、紧抓快办,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深入思考、科学研究,以点带面、串点成线,进而完善政策、形成制度,有效打通事关民生福祉的梗阻,努力做到调研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从而把为民服务的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让老百姓看到调研之后的新变化、新气象。要对行之有效的,让人民得实惠的,人民感到满意的调研结果大力推广,对于效果不佳,人民不满意的调研结果要动态跟踪,在广泛听取人民意见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和提升,以便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推动党和人民的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提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并将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关键,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
聚焦问题,下足实功夫。“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调研只是走马观花泛泛而行,浮于表面浅浅而止,最终只会流于形式、效果甚微。要强化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对标对表上级重要决策部署,主动从群众所需、所盼、所急、所忧入手,确保调查研究方向不偏不倚。同时,要通过查阅资料、总结提炼,掌握基本情况、厘清调查研究重点,做到“在案头知全局”。为保障调研有条不紊,还需借助事先推演,谋划调研步骤,设计预案,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多措并举,做好实文章。调查研究要身到更要心到,以钉钉子精神把情况摸准摸透,开展“掰开揉碎式”调研,找准抓实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一般性或共性问题,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可行性建议,让的信息资料深度“发酵”,真正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举措。要多入群众家门更要走进群众心坎,多用“大白话”、善于唠家常,引导群众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在调研中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同时,要做好新时代的调查研究,还需与时俱进拓宽调查研究渠道、丰富调查研究手段,学会主动借助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成果转化,取得实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因此,调查研究仅是开局、开路,要进一步强化对调研成果的梳理运用,避免调查研究变成纸上谈兵。对经过充分研究、比较成熟的调查研究成果,要向相关部门提出意见建议,及时将其转化为决策部署、具体措施;对尚未研究透彻的,要持续开展调查研究,更加深入广泛地听取意见,集中力量攻关;对已经形成举措、落实落地的,要及时跟踪评估,视情况调整优化,使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用好这一“传家宝”,需要我们深入一线调查,认真进行分析研究,保持求真务实作风,努力在用心、做实、求细、善用上下功夫。
调查研究须用心。调查研究“走马观花”,归根到底是因为“身入心不入”。开展调查研究重在“用心”,要“热心”贴近群众,才能最真实地收集民情民意,凝聚基层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要“细心”分析问题,以小见大,盯住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于细微处见功力、见真章;要“耐心”聚焦问题,勤当“跑腿”,反复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基层,摸清实情,取得“真经”,最终找到解难题的“钥匙”。【更多免费素材,微信:bbxzwk】
调查研究应做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开展调查研究,必须求真务实,只有带着问题亲自察看、亲身体验,才能发现许多办公室里看不到、听不到、想不到的新情况。因此,要真正沉下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怕苦、不畏难、不怕烦,多方面了解基层的真实状况、真实想法,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宜求细。调查研究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寻找方法,这绝不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地逛一逛、看一看就能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方法来的,要迈开腿,多问一问,多听一听,深入基层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划、群众实际的需求、问题产生的原因,详细的“第一手资料”,掌握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分析解决矛盾问题。
调查研究要善用。调查研究要坚持求真求解,促进成果转化。要着眼于解决问题,围绕民生痛点、难点、堵点,深入剖析问题,对能解决的问题,要以“群众之事不隔夜”的作风及时解决,让群众安心;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列出问题清单、提出意见建议、制定解决方案,逐一销号处理,真正做到群众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让群众放心,让调研成果更好地为科学决策服务,为高质量推动工作服务。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们党优良传统作风的继承和发扬。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要做足“基本功”,防止流于形式、蜻蜓点水、走过场、不深入。
吃透精神、谋划主题、靶向发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开展调查研究前,要做足基本功,不打无准备之战,要深怀“人民至上”的情怀,充分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吃透中央文件和上级指示精神,围绕调查研究内容,从千头万绪中找准人民群众关心和关注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高站位、高标准,精心策划调查研究主题,并紧扣主题,精准对需,“靶向”发力。
优化方案、科学决策、切中要害。在拟定调查研究方案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要只盯着眼前的方案,要有深谋远虑的洞察力和超强的远见意识,掌握调查研究工作变化的主动权,根据情况的变化,在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征求意见、收集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充分论证,并根据情况变化对原定调查研究方案加以补充、优化和改进,为调查研究提供科学决策,保障调查研究“厚积薄发”“切中要害”。
研究对策、成果转化、解决问题。任何一项调查研究工作,如果没有成果转化,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调查研究工作中,一定要防止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问题多转化少,以及提出的对策建议不切实际等情况的发生。要充分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调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确保每个问题都有务实管用的破解之策,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科学认识的前提、科学决策的基础、科学发展的途径,不管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始终是我们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深入到一线,才能摸到实情,了解真情况,发现真问题,找到真对策。迈开步子,走出院子,要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听百姓说家里面、村里面好的变化,也要听百姓们对于生活生产上还有哪些不满与抱怨。充分收集民意,才能让调查研究更加贴近群众实际情况,为解决问题提供针对性意见建议。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真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与贯彻执行,保证我们在工作中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失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党员干部应该多到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开展工作的前提,也是拓眼界、长才干、增经验的必经过程。“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深入基层都是办法”。少坐在办公室里看材料、听汇报,要多走基层,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找准,把症结想透。调查研究要协调好矛盾的两面性,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增强做好调查研究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既要到工作开展得好的地方去调研、去学习,也要到矛盾问题突出的地方去考察,去听取群众的意见。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之所以大兴调研之风,归根结底是要求党员干部从“第一手资料”中发现问题,只有真正了解实际情况,让调查研究之风吹进每个党员干部的心里脑里行动里,才能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以便对症下药地提出对策建议解决基层的实际问题。党员干部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用做学习的态度深入调研,虚心向群众请教、向群众拜师,将适合群众的办法带上来,确保调查研究效果经得起群众的检验。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越是基层急难愁盼的工作,越需要深入的调研分析;越是复杂影响面广的工作,越需要详细的调研分析。机关工作应重视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应带着使命慎思、带着责任慎谋,从中探求工作方向、方法和路径。
思“远”,谋定而后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要有远谋的意识,选准调研内容,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前沿问题、找到重点问题、认准关键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避免有走个过场的思想、浮于表面的作风、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意识,更要避免抓不住中心、贴不近基层的“报材料”式调研;要坚持实干担当,迈开双脚,深入田间地头,紧贴时代发展瓶颈、紧贴人民群众需求,面对面交流、心连心沟通,弄明现状,摸清诉求,带着问题下去,谋得答案上来,让成果信息资源真正成为指导工作实践的良方。
思“进”,笃行而明辨。是非未明,绝不轻下判断。要始终坚持脚沾泥土的毅力,真调研、敢调研,不仅“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坚持较真碰硬的勇气,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沉下去探求真相、多维度掌握实情,坚决拒绝“经典路线”,拒绝“走马观花”;要始终保持明辨能力,站稳立场,要有一双精准分析、善于研判的火眼金睛,面对调研内容的纷繁复杂,必须厘清思路、抓住要害,透过现象看本质,认真研判、精准分析、查找真相,以事实为依据、以分析为基础,在解决问题中凝聚民心共识。
思“深”,成策而善用。文以载道,以用为贵。要深入分析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去粗取精、由表及里,让调查研究成为理论学习向实践运用转化的过程,充分发挥调研成果的建设性作用,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决策思路和工作举措;要树立“研以至用”的结果导向,做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精准揭示问题根源,找准对症下药的对策建议,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举一反三、标本兼治、推陈出新,让调查研究有意义、有突破、有实效、有机制,切忌一切空、旧、浮,杜绝一切“白”调研。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我们党员干部做好各项工作的必修课,同时调查研究也是提高工作本领的渠道。调查研究一头连着上层决策,一头连着基层实际,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时,既要“把好脉”也要“问好诊”更要“定好方”,心之所信,方能行远。
“把好脉”,望闻问切,掌握实情。调查研究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摸清问题是研究问题的关键,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决策之要,调研问题“失真”,就会决策“失误”。要做好调查研究真功夫,坚持问题导向,把掌握实际情况作为突破口,敢于查找真问题,不能简单走走“指定路线”,看看“规定动作”,听听“悦耳之词”,这种调研往往听不到真声音,也看不到真情况。开展调研要直奔问题去,只有深入现场,才能了解真情况,发现真问题。古语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查研究要从实际出发,沉得下身子,放得下架子,迈得开步子,察实情、摸真情,掌握“第一手资料。”,以“脚沾泥土”“以心换心”倾听记录群众所急难愁盼。
“问好诊”,找准症结,寻找路径。只调查不研究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深思深悟,就会凌空蹈虚,只是纸上谈兵,解决问题变成空中楼阁。研究是解决问题的“牛鼻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一计一策来源于对问题的研究,一言一行都来源于亲知真知,防止“调”而不“研”。找准“病灶”,开出良方,才能“药到病除”,“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人要挪开办公室,步子要走出会议室,躬身向下,掌握内情,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技于民。用“慧眼”察言观色,观出群众喜怒哀乐,用“聪耳”耳听八方,听出群众“弦外之音”。只有身上带着泥土,用脚探路,用手记录,用脑过滤,汲取群众智慧,去粗取精,由此及彼,才能得到有价值的成果。从大处着眼,深处着手,只有增强问题研究的“深度”,才能做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调查研究既要防止“调”而不“研”,又要防止“研”而不“入”。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行有所成。
“定好方”,辩证施策,注重运用。调查研究最终是要“研有所获,研以致用”,根本是解决问题,清晰地找到问题所在,是破局的关键。只有瞄准成果应用这条“长线”,才能做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杜绝出现“调研匆匆忙忙,解决问题拖拖拉拉”。在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后,就要将重心放在解决问题上。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像“一朝分娩”,若问题没有解决,调查研究也成了“形式主义”。解决问题,办好实事,为民谋福,才是调研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要推陈出新,不一味追求“高大上”,“宁小勿大、小中见效”。以问题有一个解决一个、事干一件成一件的钉钉子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直到把事情办成,让群众得实惠,干部立威信。
“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科学的决策来源于充分的调查研究。然而实际工作中,多少决策或是办公室一坐、脑袋一拍,或是到基层摆摆样子、走走形式就形成的,后续再把文件一发也就算“大功告成”了。如此脱离实际的“决策”必然也只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要想决策科学合理、务实有效,必然要调查研究上下一番功夫。
调查研究要看“鲜花盆景”,也要看“后院角落”。调查研究的通病之一,干得好的地方门庭若市,困难多的地方却无人问津。有的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喜欢看“鲜花盆景”,而不愿看“后院角落”。然而“鲜花盆景”往往是倾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精心打造的亮点和门面,往往是看不着问题、找不到缺陷的。而那些“后院角落”往往才是矛盾多发、困难重重的地方,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坚持问题导向是调查研究的根本,因此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时,首先要改变思想观念,好的坏的都要看,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向“后院角落”开刀,让调查研究既见“彩虹”也看“暴雨”。
调查研究要“身入基层”,也要“心到基层”。调查研究的通病之二,竖着耳朵听得多,带着思考看得少。有的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热衷于走规定路线,习惯“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对着解说赞”,往往陷入“被调研”。如此简单粗暴的调研方式,必然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的。因此,调研前必须做足准备、定好目标,对去哪里看、看什么、怎么看,找谁谈话、谈什么、怎么谈问题等提前思考、统筹谋划。调研过程不能只听加工过的汇报、只看粉饰过的材料,对于安排的行程路线,多些“随机应变”“心血来潮”,多走一些“僻静”小路,多见一些“带刺”群众,真正摸实情、察真容、看本质。
调查研究要重“调查过程”,也要重“研究成效”。调查研究的通病之三,调查轰轰烈烈,研究冷冷清清。调查是发现问题的过程,研究是解决问题的路径。光调查不研究,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光研究不调查,就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有的领导干部调研过程中,对基层反应的困难和问题不予重视、束之高阁,调研报告一笔带过、一交了之,对后续如何解决不管不问。这样的调研意义何在?不但助长了形式主义,还会伤了基层的心、损了政府的形象。调研关键在“研”,解决问题才是根本。对调研发现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应当即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拿回去研究解决,形成“调查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研究提出决策、督促解决问题”的工作闭环,让调查研究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