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故事汇编2万字

2022-09-03 14:31:43 127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习近平故事汇编

目录

第一篇奋斗故事................................................

在延安农村插队那七年....................................

要有干一番事业的干劲

建成陕西第一口沼气......................................

习主席过五关..............................................

干活卖力、能吃苦.........................................

爱看书影响农家孩子......................................

先后写了10份入党申请书.................................

最后一个离开梁家河的知青..............................

第二篇人情故事................................................

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第一篇署名文章谈尊老....

把仅有的吉普车配给老干部..............................

务必挨个打电话通知老同志,多带衣服............

给父亲习仲勋写拜寿信....................................

带彭丽媛一起看望老首长.................................

到中央后多年坚持春节慰问老同志......................

给敬老院每位老人送合影.................................

给全军老干部发来500多字的贺信........................

保护林觉民、谢冰心故居,亲自当讲解员..............

与父亲习仲勋合力保护林则徐遗迹......................

离开多年不忘老家人民..............................

福建历练17年,善于团结人..............................

位高不忘梁家河............................................

习近平开玩笑:没出去吃饭吧......................

寻访千里马............................................

第三篇亲民故事................................................

在贫困老人家一起上炕....................................

看到90多岁的农民将军夫人而感动.................

与大家一起吃大锅饭.................................

接地气与百姓真诚交友....................................

不封园封山封路:真正把人民群众放心上..............

我的第一份职业农民.........................

下访矛盾窝:群众满意是答案..............

把老百姓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变上访为下访..............................................

跑遍所有村.................................................

到最偏远最贫穷的地方雪中送炭.........................

群众的赞许最甘甜.........................................

第四篇务实故事................................................

请大家讲,我们是来听的.................................

舍弃一时经济利益毅然决定支持保护遗址.............

如实上报解决人民实际困难..............................

到最深基层得到最确实民情..............................

扯开嗓门喊人才......................................

是得罪干部还是得罪群众.................................

我也是来学习的............................................

调查研究要深入群众不能走马观花......................

没抬腿就怕摔跟头,什么事也干不成....................

你在前面走,人家在背后戳脊梁骨,谈什么以党风带民风...................................

第五篇廉洁故事................................................

上任亮相,不坐专车搭便车..............................

低调律己,婚宴只办一桌.................................

与大家一起吃大锅饭.................................

轻车简从考察,细节之处见作风.........................

同呼吸才能心相印

习近平9岁那年,身为国务院副总理的父亲习仲勋遭受政治迫害,开始了长达16年被审查、关押、批斗、下放的岁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因不甘忍受欺负,得罪了造反派,习近平作为“黑帮”家属被揪出,差一点进少管所。1968年底,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北京掀起上山下乡运动,习近平报名参加。

乘火车、转汽车,差不多一天时间,凤凰网特派员从陕西富平来到延川县梁家河。1969年1月,不到16岁的习近平,乘坐知青专列从北京出发,一天一夜后到达铜川,换乘大卡车到延安,再转车到延川县文安驿,最后步行10里山路,到达梁家河。一待,就是7年。不少梁家河村民记得,习近平带了满满一箱子书,同来的15个知青中,他的行李最重。

去往梁家河的路上,司机指着路边的庄稼地对凤凰网特派员说,“这些坝地就是当年习近平打下的。”陕北农村耕地贫乏,为了得到更多农田,每年都要拦河打坝。“打坝是习近平对梁家河最大的贡献之一”,梁家河村民石玉兴说习近平“干活卖力,能吃苦”。除了打坝,还要开荒、挑粪、收麦、放羊,一年到头,几乎每天劳作。

梁家河村口立着一块石碑,上书“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旁边墙上有一幅宣传画,以习近平带领村民建沼气为原型绘制,两边写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1974年,习近平从《人民日报》了解到四川建沼气的经验,主动向县里提出在梁家河试验。同年7月,习近平带领社员打出全省第一口沼气。这一经验在全延川县推广,习近平因此被评为延安地区先进知青。

习近平住过的窑洞就在这口沼气旁边,院门紧锁。据村民透露,没有县里、镇里同意,外人无法参观窑洞。9月4日下午,凤凰网特派员与一个外地官员参访团一起进入院子,看到了窑洞外观。窑洞上有五角星,并有“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字样。据参观过窑洞的梁家河村民石先生介绍,窑洞里有习近平睡过的土炕、当时的照片、用过的锄头、吃饭的碗、以及当大队书记时用的扩音器。

1970年队里建成这排窑洞,习近平与其他5个知青住在这里。习近平住的时间最长,一共住了5年。梁家河年轻人常去他的窑洞,借书,听他讲外面的事。武辉就是当时常去习近平窑洞的梁家河青年。在习近平那里,武辉接触到了《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等中外名著,他告诉凤凰网,几个知青中,他跟习近平看书学习最多。武辉后来成为一名教师。

习近平在梁家河入团、入党、当选村支书,过程曲折。那时,他的父亲正被关押。习近平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公社都不敢批。“当时大家都躲着‘反坏右’,村镇没人敢决定习近平到底能不能入党”,梁家河人、后任延川县交警队副大队长的王宪平告诉凤凰网。习近平入党问题最终被提到县委常委会上,由当时的县委书记申拍板决定。

1974年1月,习近平入党。凭借在梁家河村民中的威信很快当选大队支书,“那时候的大队书记,不是你厉害就能当,都是干出来的,带头上山劳动,还要比别人干活重。”北京延安文化展示中心主任赵文忠说。赵文忠的母亲曾在那个年代当过支书。

1975年,习近平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入读清华大学。而早在1973年,由于“家庭”原因,习近平被迟群、谢静宜掌管的清华大学拒之门外。那一年,除了习近平,其余一起来梁家河插队的北京知青已经全部离开。在《我的上山下乡经历》一文中,习近平写道“那是一段非常孤独的时期”。但这之后,原延安地区知青办主任高明池对凤凰网说,习近平“下定决心不走了,要凭自己的本事,给村里做点事”。

“习近平以那时的年纪,生活上要自立,语言上要交流,劳动上要吃苦”,武辉认为,毛泽东那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可以大有作为”在习近平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他能走到今天并不奇怪,踏踏实实做事,从小没有靠他父亲,靠自己走自己的路。”

习近平在座谈会上说,在县委书记这个岗位上,很多人都想干一番事业,这种想法和干劲必须有。谈到自己当年在正定县的工作经历,习近平说,“我当年到了正定,看到老百姓比较贫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形,心里很着急,的确有一股激情、一种志向,想尽快改变这种面貌。”

1982年的正定,尚未摆脱以粮为纲的“左”的束缚,戴着“高产穷县”的帽子,全县53万亩土地,每年需上缴7600万斤粮食。正定农民顶着“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的帽子,偷偷去外地黑市购买口粮。习近平了解到实际情况后,很痛心,觉得不合理,要实事求是,便与另一位县委副书记吕玉兰,从地委到省里到国务院逐级反映这一问题。

第二年,国务院给正定减少了2800万斤征购指标,农民有了喘息的机会,逐渐走出单一生产的路子,开始种植棉花、蔬菜等多种作物。这无异于一场农业的“产业革命”,打破了上茬小麦、下茬玉米的单一种植模式。在过去想都不敢想,习近平一下子把大家的思想解放了。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对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也开始刮目相看。

正定县的实际情况是人多地少,滹沱河与老磁河流经正定,有14万亩的河滩地,常年撂荒,被一些农民偷偷用来垦荒种粮,在习近平看来不但效益不高,还破坏了植被。习近平推动下放了这部分河滩地,以林还林,发展林果业,既富了农民又保护了生态。在何玉看来,在过去正定干部思维中,没有人能想到这么做。

为了让农民富裕起来,习近平提出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并根据正定县区位条件,依托石家庄,确立了“半城郊型”经济结构。在滹沱河南岸五个乡搞试点,后来这五个乡成为正定最富裕的地方,如今划归石家庄市,当年的乡镇企业正朝着集团化方向发展。

发展经济,人才第一。而培养正定本地人才需要时间,习近平想到的是向全国一流的专家学者借智。为了吸引这些人,习近平亲自写信。这样的信件发出了一百多封,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眼科专家张晓楼在内的55位各领域专家,被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打动,来到正定,成为顾问。

当地司机将凤凰网特派员带入梁家河。一下车,特派员首先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陕西省第一口沼气”,墙上有一幅宣传画,正是以习近平带领村民建沼气为原型绘制,两边写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1974年1月,时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介绍四川利用沼气的报道后,找到北京支延干部张之森,谈了想在梁家河试验沼气的想法。时任延川县委书记申主持县委常委会研究后,决定派习近平等6人前往四川学习。1974年7月,习近平带领梁家河村民建成的第一口沼气池产气点火,这也是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向党看齐”微信公众号id:xdkanqi这项经验后来在延川全县推广,解决了农民做饭、照明和施肥问题。直至今日,梁家河仍有村民在使用沼气。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延安电视台《我是延安人》专访时,讲述自己当年插队的经历,说要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他说被跳蚤整得痛不欲生,“我皮肤过敏,跳蚤一咬就起水泡,水泡破了就是脓包,全身长疮”,为了治住跳蚤,只得把六六粉撒到床单上睡觉,硬抗了三年没事了。有一年弟弟习远平去梁家河看他,习近平还特意叮嘱弟弟不要告诉母亲。

梁玉明儿子印象最深的就是习近平打坝,“手上磨得都是泡,没听他叫过苦”。巩政荣记得,大冬天在厚厚的冰面上,习近平穿着雨鞋去打坝。梁家河人、后任延川县交警大队副队长的王宪平回忆,“以前大家都在支沟里打坝,不敢在正沟里打,怕雨水把坝冲垮,习近平就敢带领大家在正沟里打坝,进而为梁家河建了更多良田”。

时任梁家河一队队长的石玉兴老人告诉凤凰网,刚开始的时候,北京娃娃干活并不行,不习惯山地,爬一个山峁峁就累得不行。习近平2000年接受《中华儿女》“向党看齐”微信公众号id:xdkanqi专访时也曾透露,自己年龄小,开始干活很随意,还曾临阵脱逃回过北京。

经过家人劝说,逃回北京的习近平很快又回到了陕北,此后一直呆到1975年。打坝、挑粪、修路、上山开荒、收庄稼,习近平什么都干,当上大队支书后,更是带头干重活。“做村里的领导不容易,都是靠自己干活得来的”,巩政荣告诉凤凰网,习近平干活卖力、能吃苦,男女老少无形中就尊敬他了。

习近平2003年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专访时,回忆了那段岁月:“一年365天,除了生病,几乎没有歇着。下雨刮风在窑洞里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还要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到后来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不换肩。”

北京知识青年到梁家河这个偏僻的山村,对社员来说是头一次。巩政荣比习近平小6岁,第一次见到习近平这些北京来的人,想都不敢想,“人家毕竟是知识青年,一个高干的儿子,说的每一句话都不一样,还到农村来干活”?

习近平给巩政荣剃过头,教他学“蛤蟆式”泳姿(蛙泳)。巩政荣弟兄8个,家里条件不好,习近平还把自己的鞋子送给他,“虽然有些破,但对我来说是好鞋”。

1975年,习近平被推荐上清华大学。临走,队里几个同龄人去送他,巩政荣那时上初中,在路边打扫卫生勤工俭学,习近平看到他就停下来,拍拍他的肩膀,叫着他的小名“容辉,好好学习”。尽管巩政荣家祖祖辈辈在梁家河种地,他却成为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高中生。

巩政荣后来在家里还发现一本习近平赠给他哥哥的书,书上写着一首小诗:暴风雨中见雄鹰,暮色苍茫看青松,革命烈火试真金,平凡小事出英雄。

石玉兴老人印象里,习近平话不多,农闲时,就拿着书看。习近平带了一箱子书,队里的年轻人就喜欢聚到他的窑洞,听他讲外面的事情,找他借书。

武辉比习近平小一岁,没事就跑到他的窑洞去,在那里接触到了《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等中外名著,“一开始不敢跟他们借书,就跑到他们窑洞里看,后来越来越熟,他们就说你拿去,拿到家里去看”。武辉告诉凤凰网,几个知青中,他跟习近平看书学习最多。武辉后来成为一名教师。

9月6日,延川县下起了大雨,武辉在家里向凤凰网讲述了习近平在梁家河不为人知的坎坷。

1971年,武辉去教书,王宪平调到关庄公社任团委书记,与习近平一起来的大多知青也都参军了,留下的人越来越少。习近平这样家庭背景的人只能在梁家河继续劳动,此时他的父亲习仲勋正在北京卫戍军区被监护。“他那时候也孤独,六七十年代的农村,你想都想不到,没有文化生活,一天到晚就是干活,早出晚归,晚上回来就是看些书,坐一块聊天。”武辉说,也就是这个时期,他与习近平的接触开始多起来,谈古今中外,也聊当地风俗。

1973年,许多大学开始招生,武辉和他一起去县里考试,习近平的目标是清华大学。但当时是考试加推荐,家庭成分和背景就很关键,要根正苗红。为此,习近平母亲齐心还专程赶到延安,找到时任延安地区知青办主任高明池,希望习仲勋的问题不要影响子女。延安这边的问题解决了,但当时的清华由文革红人迟群、谢静宜掌管,清华这一关被卡了。

那一年,武辉也没上成大学,回来后一直灰心丧气,两三个月才缓过来,“因为受他们(知青)的影响,很想出去的,想学习,到外面去看看。我们生下来就在那个山沟沟里,小车都没见过,天空偶然看见飞机,高兴得不行”。

武辉觉着,习近平当时也很失落,但他不说,“他很少说自己痛苦的事,他心里有啥事就不多说话,有了委屈也不说,我们一块很少有痛苦的时候”。武辉告诉凤凰网,也是从那时候起,习近平下了决心,要留下好好干。已年届八旬的高明池在病床上也向凤凰网证实了这一点,“这个娃娃,上进心大,决心大,头一回受那么大打击,决定不走了,要凭自己的本事,给地方做出成绩”。

因为家庭背景,习近平入团、入党、当上村支书,每一步走得都不容易。“当时大家都躲着‘反坏右’,村镇没人敢决定习近平到底能不能入党。”王宪平说。

习近平先后写过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公社都不敢批,认为他没有划清界限。习近平接受《中华儿女》专访时追忆起这段经历时说:“我那时候已没有一些人那种凄苦之感,或者是一种自卑之感,只是一个感觉,就是党内、团内好人越多,坏人会越少,不入白不入,除非你不让我入。”

习近平的入党问题,最后“向党看齐”微信公众号id:xdkanqi被提到县委常委会上,由当时的县委书记申拍板批准。曾在延川插队的北京知青丁爱迪在一篇名为《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一文中提到,他曾听到申与文安驿公社书记白光星的谈话:“白书记,人家近平在你们那里表现得不错,几年了怎么也在那里拦住不让入党?这是我们陕北的孩子,我今天就请你来给我说说理由。”申说:“他爸爸的结论在哪儿?没有。不能因此影响他入党。”

1974年1月,习近平终于入党,并很快当选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习近平那时的年纪,生活上要自立,语言上要交流,劳动上要吃苦”,武辉认为毛主席那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可以大有作为”这句话,在习近平那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1975年,清华大学有两个名额在延安地区,其中延川县有一个。习近平三个志愿全填了清华,延川县委也推荐他上清华。此时的习近平因为建沼气已经是延安地区的先进知青,地区顺利通过,但清华招生办的人却不敢做主,请示校领导。恰巧那时正刮所谓“右倾翻案风”,迟群、谢静宜都不在清华,清华当时的负责人刘冰做主说可以来。此时,习近平父亲被下放到洛阳耐火材料厂,厂里开了个土证明:“习仲勋同志属人民内部矛盾,不影响子女升学就业。”习近平如愿走进清华。

1984年12月7日,习近平第一次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文章,题目就是《中青年干部要“尊老”》。此时习近平31岁,刚履新河北正定县委书记一年。

这篇作于30年前的文章中,习近平引用郑板桥的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来称赞老干部的价值。他指出,在我们干部队伍内部,实现新老交替不是个人或对立集团之间的权力转移,不是什么权势之争,而是为着同一个目标、同一个事业。“中青年干部唯有实心实意地尊重老干部,才能在新老干部之间建立起一种真诚融洽的团结合作关系,从而携手并肩,共同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

习近平在正定期间多次谈及“尊老敬贤”。2014年1月2日的《河北日报》刊发长篇通讯《习近平同志在正定》,文中回忆,习近平自己在正定时,只要不出城关就骑自行车,但却把正定县委仅有的一辆212吉普车配给了老干部使用。老干部没有活动场所,他就把县委和县政府合用的大会议室腾出来,改成老干部娱乐室。为照顾好老干部的身体,正定采取了老干部看病优先就诊、医院开设老干部病房、老干部医药费及时报销等一系列措施。

文中说,习近平在正定时,常常利用节假日去老干部家中走访看望,拉家常、谈历史。他将要离开正定时,一些老干部眼圈儿都红了。一位叫祁永的老干部说:“习书记,我们可不愿让你调走哩。”

“老干部生病住院,经常是习书记比我们还早知道,比我们还早赶去探望。”北京青年报微信公众号“政知局”2014年10月18日刊发的文章透露,习近平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当地基层干部就对他的尊老印象深刻。这些基层干部回忆:有一次,部队老干部说夏天绿豆脱销,习近平立刻让市双拥办给每位老干部送去5斤绿豆;很多老干部是北方人,喜欢包饺子,还给他们每人送去一包优质面粉。

1993年元月,福州长乐机场动建,一些部队老同志应邀参加动工仪式。“动工前夜9点多,习书记特意让秘书通知基层干部,第二天风大、天冷,务必挨个打电话通知老同志,多带衣服、注意保暖。”

在尊老爱老上,习近平首先是一个孝子。2013年10月18日的《人民日报》上刊载了习近平的母亲齐心为纪念习仲勋同志100周年诞辰所作的《忆仲勋》一文。文中回忆2001年10月15日家人为习仲勋举办88岁寿宴时,“向党看齐”微信公众号id:xdkanqi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因公务繁忙难以脱身,抱愧给父亲写了一封拜寿信。习近平在信中深情地写道:“自我呱呱落地以来,已随父母相伴四十八年,对父母的认知也和对父母的感情一样,久而弥深”,“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很多”。

新华社发布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一文中透露,尽管公务繁忙,每当有时间一起吃饭后,习近平都会拉着母亲的手散步,陪她聊天。

2010年第29期的《中国经济周刊》曾刊文讲述习近平和他的老首长耿飚之间的故事。1979年,习近平从清华大学学成毕业后,分配到中央军委办公厅,担任当时的国防部长、政治局委员耿飚的秘书。耿飚的女儿耿焱回忆说,习近平在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前,还曾特意到耿家看望耿飚的遗孀赵兰香老人。如今,每逢新年,习近平都会送贺年片给赵兰香老人,并写上“身体健康”等祝福语。

2014年1月6日的《福州晚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习近平和他的导师耿飚》,文中介绍:在厦门任职时,习近平认识了彭丽媛。习近平逢年过节会经常来看老首长,有的时候也带着年轻的妻子彭丽媛一起来。“习近平在福建时,每次过来都带一些海鲜。”耿飚的警卫参谋黄心明回忆道,“有一次他回来看首长,还陪首长又下了一盘棋。”

习近平到中央工作后,多次参加老同志的重要活动,以各种形式和渠道关心老同志。2008年到2012年,他连续5年出席了在京老同志迎春茶话会。他曾说:“我们对老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建立的历史功“向党看齐”微信公众号id:xdkanqi绩永远不能忘,对老同志的光荣传统和崇高风范永远不能丢,对老同志尊重、关心、照顾的政策永远不能变。”

昨天是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以来,连续第3年在春节前夕参加中央军委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去年在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时,有一位老同志为习近平竖起了大拇指点赞。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习近平故事汇编2万字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843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