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市属重点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总体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精神,根据《XX关于全面深化我区国资国企改革的意见》(X发〔2014〕16号)部署,加快推进市属重点国有企业改革重组,进一步调整优化市属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1.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立足解决企业债务负担重、资产结构不合理、融资难、造血功能弱等问题,加大资产整合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优化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机制,注重工作实效,促进企业转型发展。
2.坚持改革转型,做强做优。围绕企业功能定位进行改革重组,创新经营发展方式,重塑企业内部管理和运作机制,实现市场化、实体化、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坚持聚焦主业,差异发展。通过归并同质业务,聚合有效资源,提高配置效率,围绕城市及产业发展规划对企业功能进行重构,突出各自主业,实现不同维度组合发力,实现差异发展。
4.坚持统筹推进,平稳过渡。依法依规,统筹考虑,分步实施改革重组中涉及的债务化解、资产盘活、公司注销、部门合并、人员分流等工作,确保平稳有序推进。
(二)总体目标。
1.盘活存量资产,防控债务风险。通过盘活现有存量资产,持续注入有效资产,拓展经营方式,调整资产结构,着力解决企业经营性资产不足等问题,提升企业融资能力,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收入和现金流,有效化解企业债务,使资产负债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坚持市场导向,把建立市场化主体地位作为改革的主轴和方向。明确企业发展定位,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着力解决企业当前存在市场化主体地位缺失、管理行政化、内部运作机关化、责权利不明确、运作效率不高等问题,促使企业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健全市场化契约管理,实现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
3.优化业务布局,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聚合资源,归并同类业务,创新经营方式,实现多元化发展,着力解决企业主营业务不突出、造血功能不足等问题,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4.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健全内部管理体制建设。完善薪酬绩效改革制度,科学制定考核目标体系,着力解决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僵化、人员主观能动性不强等问题,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不断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二、改革措施
(一)着力整合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夯实发展基础。针对企业公益性资产占比严重偏高,经营性资产不足,且存量资产存在瑕疵、难以变现或融资抵押等问题,进一步加大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及整合政府性资产资源的力度,让“死”资产变“活”,发挥资产规模效应,夯实企业转型发展基础。
1.创新公益性资产的回购和置换方式。有计划、分批分期地将企业公益性资产移交给市政等主管部门,市人民政府分年度通过存量土地或经营性资产等价置换企业公益性资产,抵扣项目回购款。对于经营收入不能覆盖经营支出的公益性项目,由市财政每年列支财政补助运营资金弥补,为企业减负。对于历年来市人民政府委托企业代建的公益性项目,按照协议约定支付代建费用,分批分期逐年落实、逐步解决。
2.加大经营性资产的处置变现力度。企业进行资产清查,对于部分债务负担重、维护成本高和收益率低的经营性资产在评估后通过市场化运作进行转让、出售或承包经营。对于企业已建成多年但尚无安置对象的安置房和人才公寓,经批准可进行出售变现或通过其他方式盘活处置。
3.加快解决瑕疵资产问题。加快解决企业非经营性土地、审批程序存在缺陷土地的置换工作进度。对于企业建设的小学、幼儿园等固定资产明确回购方式或确权办证。
4.积极参与土地开发和片区开发增加企业收入。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土地资源,通过引资合作或自主开发,实现资产价值的利益最大化,增加企业收入。根据市人民政府授权,积极探索片区整体开发的运作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推动片区开发,带动片区周边商业用地价值提升。
5.持续注入有效资产。将分散在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股权、经营性资产、特许经营权等资产资源通过评估、转让、入股、划拨等方式注入企业。
(二)积极化解存量债务,拓宽融资渠道,缓释到期债务压力。紧盯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对接,推进存量债务的重组;充分挖掘企业资产资源的潜力,提升经营效益,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企业间存量债务的协调处置,合理降低企业负债率。力争将企业资产负债率控制在60%以内,确保企业轻装上阵。
1.争取隐性债的置换、展期。遵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01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防范化解融资平台公司到期存量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19〕40号)精神,对企业已被纳入政府隐性债的债务,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积极与相关金融机构主动对接,积极争取置换,对到期或临期债务商谈展期,拉长还款期限。
2.积极发行融资产品,拓宽融资渠道。企业通过加强经营管理,拓展业务范围,探索多渠道经营,增加企业现金流和经营性收入,包装现有收费权、特许经营权等资产资源,积极发行企业债、公司债、项目收益债等融资产品,拓宽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