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七年级上册)
一、元谋人
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7万年的元谋人。
二、北京人的化遗存:
生活时间:距今约7—2万年
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
用火方式: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三、了解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
(一)河姆渡遗址:
距今约7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二)半坡遗址:
距今约6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
遗址四周建有许圆形的房子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
四、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炎帝和黄帝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始祖。P5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尧年老后,部落联盟推举舜为继承人。后来,舜又以同样的方式传位给禹。这种通过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
[考试说明]国家的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一、夏朝建立的史实
约元前27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
二、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约元前27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三、西周分封制
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分封制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即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因此,他们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各诸侯国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
分封制的作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邦林立的状态,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化联系。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化发展。
四、商鞅变法
.主要内容
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编制户口,强刑罚;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的人,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做奴隶。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功劳的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承认土地私有,用法令的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推行县制,把乡、邑、聚合并成县,县的长官称为县令,由国君任命;统一度量衡,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2.历史作用或影响
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试说明]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二、张骞通西域
元前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元前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元前6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三、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示意图》
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化交流的桥梁。
四、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秦朝强中央集权的史实《秦统一字表》和《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政治上: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分为36郡,郡下设县。
思想上:焚书坑儒(小字部分)
经济、化上: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是六尺),书同(统一小篆为标准字,后推行隶书),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军事上:修万里长城
作用:以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五、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主要措施: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上: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司隶校尉,在地方在3个州部设刺史。
军事上:出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
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交往: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对外交往:开拓了丝绸之路。
作用:中央集权空前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六、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及评价秦始皇、汉武帝
[考试说明]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一、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形势图》
魏、蜀、吴建立
22年,曹丕,魏,洛阳
22年,刘备,蜀,成都
222年,孙权,吴,建业
二、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南方比较安定。
三、北魏孝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改革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2)要求南迁的鲜卑人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改革作用: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使中原化得到丰富和发展,如胡食、胡服、胡床、胡乐、胡舞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中国古代史(历史七年级下册)
一、隋唐科举制度: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二、武则天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四、唐与吐蕃的交往:
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成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
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识图P34鉴真东渡示意图)
(三)玄奘西行
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西行示意图)
六、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略
[考试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2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26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27年,忽必烈改国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为元世祖。
[考试说明]统一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一、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727年,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史实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设伊犁将军,强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三、清朝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略。
四、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戚继光抗倭。
()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倭寇到到处烧杀抢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2)戚继光训练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次挫败倭寇的进攻,声名大振,称“戚家军”。56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后又开赴福建和广东,东南沿海抗倭寇基本肃清。
五、郑成功收复台湾
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地区,66年,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在当地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顺利地在台湾登陆并迅速包围了入侵的荷军。662年,荷兰总督被迫签字投降,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和其他国家也起到保护作用。
六、雅克萨之战
沙俄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康熙帝决定用武力捍卫祖国边疆,685年,清军围攻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军队,俄军战败投降。686年,清朝再次出兵雅克萨,重创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边界问题。689年,中俄两国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双方签定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七、郑和下西洋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45-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世纪。
郑和下西洋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化交流和友好来往,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用来输出的物品也大由官府督造或低价强征硬派,造成大量手工工匠逃亡。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远洋航海的壮举也最终被废止。
八、“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历史影响
闭关锁国并非完全断绝对外往来,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恶果。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化的交流。闭关自守最终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反而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考试说明]科学技术
一、司母戊鼎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二、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共同点:
()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散”。
(2)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3)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
三、都江堰
李冰石像图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
四、长城
(七年级上册)秦长城示意图。(2)秦长城: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派人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明长城:(七年级下册)明朝时,在历代修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千米。工程坚固,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结晶。
五、大运河
隋朝时开凿的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六、四大发明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全人类的明与进步产生了了巨大影响。
(一)造纸术
西汉前期,已经发明了纸。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又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
(二)印刷术
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一个活字可以重复使用次,保存也比较方便。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年。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指南针
宋代时,制成了指南针,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运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火药
唐朝开始运用于军事,宋代广泛应用于军事。
[考试说明]思想化
一、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礼”……在政治方面,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后世的思想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还是大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孔子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他说:“当仁不让于师”。他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教学时采取因施教的方法,使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孔子的弟子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
二、佛教传入的史实
佛教起来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的传播为中国化注入了新的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史记》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年的主要史事。该书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四、《资治通鉴》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共362年的历史,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了解甲骨、金、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一)甲骨
商朝时期,将占卜结果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成为一篇或长或短的记事,称为卜辞。这种字叫做甲骨。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有着渊源关系。
(二)金
《每课一得》青铜器上铸刻的字,称为铭,也叫金。
(三)小篆、隶书
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字,颁行天下。后来又推行一种新的字体——“隶书”。《秦统一字表》
中国近代史(历史八年级上册)
考试说明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林则徐虎门销烟(联系乡土历史)
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当销毁收缴的全部鸦片。
2.鸦片战争开始的时间、结果
84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842年8月,英国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3.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识图:“焚烧后的圆明园”。86年,英法侵略者闯入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疯狂劫掠园中珍宝。洗劫过后,侵略者又放火烧园。这是人类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4.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采取先武力强占中国领土,然后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的卑劣手段,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5万平方千米。
5.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结合乡土历史)
左宗棠收复新疆。根据左宗棠的建议,清政府于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6.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壮烈牺牲。
7.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9年,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个国家的侵略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向北京进犯。于9年8月中旬攻入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9年9月,清政府全权大臣李鸿章与俄、英、美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8.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条约主要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万银元;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9.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剧的关系
条约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深的影响
条约规定:()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反帝活动;(4)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影响:通过《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考试说明近代化的起步
.洋务派的口、代表人物;洋务派为“自强”“求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P29-3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讠斤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2)口和创办的主要企业: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有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的福州船政局等。后期以“求富”为口,创办民用工业,如湖北织布官局、汉阳铁厂、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等。
(3)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4)船政学堂的内容要结合乡土历史。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北: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895年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史称“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
政治
经济
军事
教育
影响
取消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发展农工商业
训练新式陆海军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
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3.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和士兵打响起义的第一枪。占领武昌城,取得首义胜利。
此后,仅一个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
4.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旗帜。
9年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期间,孙中山发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令,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胜利意义:清朝的统治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崩溃,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结束。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6.陈独秀、胡适是新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新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陈独秀的率先倡导下,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发起新化运动。
新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考试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五四精神
99年初,法、英、美等国召开巴黎和会……会议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侵占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5月4日,北京十余所高校的3名学生到天安门广场和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区举行集会、游行等抗议活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声响彻云霄。6月5日,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声援学生运动。反帝爱国运动的重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斗争的主力逐渐由学生转向工人。北洋政府被迫罢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次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3.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南昌起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4.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毛泽东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5.红军长征;长征精神
结合地图、诗歌了解长征,知道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甘肃会师,可根据自己体会,认识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934年月,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935年月,红军占领遵义。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过草地。935年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936年月红军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考试说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共同点:93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七七事变的史实,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突然进攻卢沟桥的中国守军,遭到中国军队奋起反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识图:“中国守军在卢沟桥上奋起抗战。北P9
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937年2月,日军攻陷南京。
在占领南京后的六周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达3万人以上。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罪行之一。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向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4.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的史实
938年春,在李宗仁指挥下,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大败日军,消灭日军一万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94年,在彭德怀等指挥下,百团大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
5.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
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6.西安事变的史实;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并向全国发表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考试说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重庆谈判的史实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反共内战的方针已经确定。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
辽沈战役后,解放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我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平津战役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949年4月解放军分三路强渡长江。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考试说明经济和社会生活
.张謇兴办的实业
状元实业家张謇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回家乡创办大生纱厂。他兴办实业的历程,成为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
2.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剪去辫子做中华民国新国民。
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同时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清末民初西服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中山装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
考试说明科学技术与思想化
.詹天佑、侯德榜的成就
詹天佑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为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作做出了贡献,他发明的制碱工艺被化工界命名为“侯氏制碱法”,从此中国的制碱化学工业跃居世界前列。
2.魏源、严复等的主要思想
鸦片战争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受到清朝战败求和的刺激,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魏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
严复译述《天演论》,认为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严复以西学理论鼓吹变法,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3.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维新变法期间,设立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它的开办,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科举制度的废除
9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
5.鲁迅、聂耳、冼星海的主要成就
鲁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学家,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人民音乐家聂耳代表作品是《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中国现代史(历史八年级下册)
考试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识记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知道西藏和平解放;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开国大典的史实
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
2.西藏和平解放
95年月,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95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
考试说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化大革命”时期,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教育科学化事业被严重摧残。
考试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978年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从此我国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民创造了“包产到户”这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使农民焕发出极大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3.以深圳等经济特区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98年,我国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考试说明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
1997年7月1日,中英正式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3.“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进入历史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考试说明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
953年2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的谈判中,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国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955年万隆会议。会议出现尖锐分歧。周恩来及时而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3.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97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提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惟一合法政府,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4.中美建交的史实
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报》。美国承认,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979年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进入正常化发展阶段。
5.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的史实
99年,我国入亚太经合组织。
考试说明科技、教育与化
.“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两弹一星”。“两弹”即原子弹和导弹。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966年,我国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97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顺利送入太空轨道。
2.“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
袁隆平在973年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3.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2世纪末,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
4.《义勇军进行曲》的词曲作者
(上册):《义勇军进行曲》,田汉歌词,聂耳谱曲。
考试说明社会生活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的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影响。我们的生活正在向明和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世界古代史、近代史部分
(八年级下四、五单元及九年级上)
一、上古人类明
考试说明
.古代埃及的金字塔
古代埃及明最著名的历史遗产是金字塔,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陵墓。
2.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
3.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人为地制造了极不平等的社会等级。
4.人类早期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第7课课题:大河流域的明曙光。
5.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
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极盛,在古代社会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典范。
6.希腊是西方明的发祥地。
古代希腊是西方明发源地。
二、中古亚欧明
.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
元646年,日本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实行“班田收授法”,由国家将天下田班给民;实行租庸制度,统一租税;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2.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创立伊斯兰教,建立第一个阿拉伯国家
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逐渐成为一面团结阿拉伯人的旗帜,穆罕默德率领徒,打败了麦贵族,建成历史上第一个阿拉伯国家。
三、明的冲撞与融合
.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人,随叔父来到中国元朝的上都,在中国当了7年的官,马可·波罗把他在中国的见闻口述成一本书,叫作《东方见闻录》(又译《马可·波罗行记》)
阿拉伯数字原本是印度人发明的,经过阿拉伯人的传播,成为世界上人们共同使用的数字。
2.世界各民族各地区明交往的方式。
古代明的交往的方式,除了暴力冲撞外,也有和平交流的方式。
3.知道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古代明之间的交往促进了世界明的扩展。
四、科学技术与思想化
、埃及象形字、两河流域楔形字
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