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研究》解析
课的本义是考核。《说》里说:“课,试也。”课题就是要尝试、探索、研究或讨论的问题(《现代汉语词典》把课题解释为: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急待解决的重大事项。课题是指为解决一个相对独立而单一的问题,而确定的最基本的研究单元。
也有人把“课题”称“项目”,认为“课题就是从研究方向所指示的问题中确立的研究项目。”实际上课题与项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课题具有较为单一而又独立的特征;而项目是由若干个彼此有联系的课题所组成的一个较为复杂的、带有综合性的科研问题。一方面,课题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单元,课题的有机组合形成项目。另一方面,课题与项目的划分标准也是相对而言的。对某一个研究者或研究群体来说,可以从单个的课题入手,不断深入,形成系列的课题,从而组成项目。或者承担一个项目后,分成若干个课题逐一进行研究,最终取得较大的突破。
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课题的选择与论证、制定研究计划、查阅献资料、实施研究、研究成果评价和推广等几个方面。课题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常见的、最基本的方式。课题不仅仅是研究问题的名称或题目,它还体现研究的对象、内容、范围以及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课题表明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研究的方向和内容限定了课题。
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问答之二:教育科研课题有哪些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教育科研课题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下面作简单介绍:
.从课题来源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有关部门制订的课题指南所提供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这些课题指南,不仅明确的课题规划的类型以及相应的申报要求和管理办法,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范围和选题的方向。如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室根据江苏省“十一五”期间的教育科学规划编制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指南》,为“十一五”期间江苏的教育科学研究指明了研究方向,规定了研究任务,确定了研究的基本范围和重点领域,为广大教科研人员和一线教师提供了选题参考。
二是自选课题,即研究者自己选定的研究课题。为了让研究人员有的选择余地和大的选择空间,教育行政部门在课题申报立项时允许研究人员在课题指南规定的范围和方向以外,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精力和能力等,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的内容。自选课题的产生主要来自于研究者对当前的教育理论、教育现象(矛盾和问题)以及个人教育实践的总结、分析和思考。
2.从研究目的上可以分为基础性研究课题、应用性研究课题、发展性研究课题。
基础性研究课题,即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基础理论研究又称基础研究或学术研究。这类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各种教育现象,探索其本质和规律,获得新知识,形成较为系统的教育基础理论。也就是说,基础性研究可能会对教育理论中的一些概念或个别原理等作出修正、补充、完善、发展及给予详细、清晰的阐明,也可能在某一教育领域对已形成的概念、原理等作进一步的探讨,并有所突破。乃至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基础研究又分为纯基础理论研究和定向基础理论研究。
纯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是确立有关教育的基础概念、定义和命题,发现和表述教育的基本规律,探讨教育的基本原则、原理和法则。如关于教育起源、教育本质和教育哲学的研究。纯基础理论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论证复杂,研究难度大,获得成果的周期长,成功率也比较低。
定向基础理论研究是以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对教育实践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理论探索,提出适合具体教育活动的指导性原则与原理,为解决教育某一方面的共性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它是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的桥梁,是“操作化”的基础理论。它向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领域有: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育法学、教育社会学、教育评价等等。
基础理论研究一般不是为了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它的研究价值不能完全预见,研究成果一般也不可以直接应用,对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而言,它是“远水”,解不了眼前的“近渴”,往往只有抽象的、经典的指导意义。所以中小学教师不宜选择这种类型的课题进行研究。
所谓应用性研究,就是运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践中具体问题的研究。它主要考虑如何运用教育理论来指导、干预、纠正教育行为,使教育实践遵循、符合教育规律。以及如何将实践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形成对教育教育一般规律的认识。应用研究通常围绕某一具体的教育现象或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深入研究观察其特殊规律,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对策与方法。它是基础性研究成果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应用性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它符合广大中小学教师研究的要求,这种研究不仅能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基础性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发展性研究是对推广应用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成果及其影响价值的研究。它不是为了建立新的理论或获得新知识,而是将新理论、新知识以应用、推广和普及。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开发教科书、教学软件,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规划、策略、方法等等。
基础性研究的结果是补充、完善、发展、构建教育科学理论,应用性研究的结果是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发展性研究的结果是符合教育实践需要的教育产品。三者具有不同的目的、性质、特点和功能。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一般以应用性研究为主。
3.从研究范围和方向上可分为宏观问题研究、中观问题研究、观问题研究。
宏观、中观和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在教育研究中三者不仅在研究的方向、范围和内容上有明显的区别,在研究方法、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上,也有所区别。宏观研究着重探讨作为一种独特社会现象的教育体系与其他社会体系的联系,这些联系包括了与社会政治、经济、化等方面的联系。包括社会系统对教育的要求和投入,以及教育系统对社会各系统的产出与作用。对这些关系的研究属宏观研究。
中观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学校有关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活动,它着重研究教育体系内的、一般社会体系所设有的特殊成分,如学校的制度体系、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课程等等。
观研究所针对的活动,都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所有的环节和细节。这些环节和细节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学校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又体现了人的情感、需要、动机以及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学校里围绕教学活动过程、师生互动过程、班级组织管理、学生思想行为等问题的研究,都属于观层次的研究。
4、从研究的手段看,教育科研课题可分为实验性课题与描述性课题。前者主要指通过实验设计来实现研究目的的课题,后者主要指通过调查研究、资料分析、逻辑推理等手段实现研究目的的课题,又称论理性课题。
5、从课题选定形式看,还可分为新开课题、结转课题、委托课题、自选课题等。新开课题,即当年经过反复评议、论证新列入年度计划的课题。新开课题是规划的新课题,结转课题是指上一年或早时间开设尚未完成的课题。委托课题是指有关部门委托研究的课题,这类课题属协作性质。
从规划和管理的角度分主要有各级政府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室规划课题、教育学会课题、教育行政机构下属部门课题。从层次上可分为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市级课题、县(市)级课题、校级课题。从立项种类上可分为重大课题,重点课题、立项课题、青年专项课题、特级教师专项课题等。从经来源上可分为资助课题、自筹课题。总之,对于教育科研课题可以进行角度、侧面的分类。不过各种类型的划分都只是相对的,在现实的教育研究中的课题往往是几种类型的综合。
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问答之三: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研究者采用一般的科学方法或合理手段对细的教育问题进行观测、分析和了解,从而发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教育现象之间本质联系与规律的认识活动。小课题研究是一种研究范围较小、研究周期短、研究过程简便的教育科研方式。小课题是课题研究的一种类型。
小课题研究产生于中小学,源自于一线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以及对教育实践困惑的追问。小课题研究的起点,首先始于教师对“不明”情况的探究。也就是教师因为一些大大小小的“疑惑”而进行的研究。比如一种有普遍意义的反常倾向、学生中比较固定的落后行为、课堂中的意外、教学的无效等一时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可以成为一项研究的起点。其次始于教师对教育现象的追问。也就是教师把对教育现象的追问作为支点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深度介入的态度把自己放到事件的当中去。这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自己为熟悉,因此就最有发言权,最容易把握。而且从感情上来说也容易接近和投入。三是始于教学即研究。即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去解决一些问题,在解读研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相关活动的内容,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研究就是一种教学方式。
小课题研究在有些地区已经由教师的个人自发行为变成群体行为、集体行为或组织行为,并实践了好年,深受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科研人员的欢迎。小课题是一种新型的课题研究方式。是广大一线教师和教科研人员对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反思、探究的结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智慧的结晶。尽管小课题研究还不成熟,有待规范和完善,有待组织化、制度化,但它不失为一种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的教育科研方式。
但目前人们对小课题研究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大家只是对小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及其特征作了一些零星的概述,而对它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界定清楚。另外,人们对小课题研究的提法还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小课题的提法不确恰当,不如用“型课题”或“个人课题”能说明问题。还有的人认为,小课题研究的切口小,过程简单,操作缺乏科学性,不是一种科学研究,最是一种工作研究或经验总结。
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问答之四:
“小课题”与“规划课题”在属性上有什么区别?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是指国家、省、市、县(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室四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时期的教育科学规划立项的课题。俗称“规划课题”。有人把规划课题研究称为“专业研究”,“正规、正式研究”。“小课题”与“规划课题”的主要区别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