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宝”富矿有“五招”
稿未动,先行。写作是写作的必备“粮草”,选准、用好是起草优质稿的基本前提。然而,对新入门的写作者而言,面对息量庞大的富矿,往往不知该如何取舍。本提炼出选用“五招”,助力新手“沙里淘金”。
招式一:善用调研成果
调查研究是谋篇之基、成之道。起草重要稿前,最好先围绕相关主题去实地调研,去之前琢磨几个问题,到了现场思考工作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掌握第一手料,储备“活”的,这样写出的稿才具普遍指导意义,才能好服务决策。
经验总结性的调研稿,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如果不真正沉下去,仅靠一些简报、总结之类的息来撰写稿,脱离了工作实际,就会使内容流于空洞,让听者如坠雾里。
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讲,就是围绕某个主题起草稿前,先前往相关领域深入调研,察实情、挖问题、思对策。撰写稿的过程中,既要从理性角度,穿插讲一些在该领域调研发现的突出问题及对破解难题的深度思考,也要从感性角度,谈一谈调研过程中的一些难忘经历、有趣见闻,给人一种强烈的在场感。总之,所见所闻所感皆为吾所用,这样不仅使稿接地气,还对工作具有较强指导性。
招式二:用准统计数据
适当用数据说话,可与字珠联璧合,使内容务实,让表述精确。一个关键数据的运用,有时可抵千言万语。一组看似简单的数据,背后往往“大有章”。深刻领悟“数外之意”,品读“数外之音”,稿的价值链就能得到有效延伸。
尤其是撰写工作总结时,反映工作成效部分离不开定量分析,如果丢掉了统计数据这一要,稿内容则缺少“硬核”,显得笼统且缺乏说服力,但数据也不宜过,否则满篇都是数字,看上去让人觉得枯燥、沉闷。同时要注意,有针对性地使用最能体现工作成效的关键数据。
比如,撰写政府工作报告时,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共预算收入、居民消价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的增长情况是必须用到的,各项具体经济工作的主要数据也是必须用到的,而一些太具体的数据则没必要逐一列举。至于这些数据用在何处,就要根据行逻辑和结构需要,将其有机嵌入合适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