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乡村振兴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一、我区乡村振兴建设的基本情况
自27年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提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我区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农村产业革命、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创新型党组织创建等主要工作,持续强对“三农”领域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实现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形成“蔬果药花茶”和生态养殖“5+”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推进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民生事业提速发展,建成美丽乡村、富美乡村等示范点6个,全部建成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转运站,行政村实现垃圾收运处置率达95%以上,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率为35.4%,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覆盖率达92.5%,村书记和主任“一肩挑”比例达47.4%,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89个,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达9.2%。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我区先后制定了《xx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8-22)》《xx区关于打造乡村振兴新标杆的实施方案》《xx区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区实施方案》《xx区推进现代产业示范带建设实施意见》《xx区支持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带发展条措施》等件,紧扣“二十字”方针围绕“五大振兴”,着力实施“十大工程”,按照“一年打底、三年成型、五年成势”的总体安排有序推进,于22年被评为贵阳市乡村振兴示范区。
二、乡村振兴推进情况
(一)产业发展方面。一是以产业聚集发展为龙头的带动作用明显。发挥洛湾云锦医药食品新型工业园、火石坡工业园的聚集效应,扶持壮大贵州龙、五福坊、老干爹等一批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好山河、五阿哥等一批具有潜力的成长性企业,打造中药、辣椒、肉禽等工产业集群,形成“工在贵阳,基地在全省”的发展带动格局。22年农产品工企业完成总产值57.8亿元,农产品工转换率为5.8%。二是以特色小镇为主的点状辐射带动效果逐渐显现。偏坡乡“原味小镇”以“司(企业)+特色小镇+农业园区(景区)+富美乡村”等模式已投入运营;羊昌“花画小镇”结合“种业小镇”打造业态丰富;新堡乡“全域旅游+体育健身小镇”初步成型;百宜“五彩小镇”支持一批农业企业+旅企业发展,初步具备产业强镇基础;下坝“百果小镇”、新场“飨往小镇”业态日趋丰富,产业链条逐步完整,预计3至5年时间,将逐步成型。三是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建设的开局良好。按照“一带八园八基地主体”的布局,在北部乡镇规划了约2.2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该项目自去年月实施以来,按照”七化”标准建设了2628亩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实现了“块变一块,小块变大块”的宜机化目标。同时,培育了天贵茶园、贵州苌楚司、百宜农职院、贵州华均兴鱼业内循环、贵州红河泰鱼种场、花锦谷等一批集农业产业、科普教育、农事体验、渡夏旅游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人居环境方面。一是持续保持良好生态优势。发展全国首批“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效应,创立“两山”理论生态环境智慧云平台,运用大数据手段,探索生态资源数字化监管,实现生态保护智能化及工作量化,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8.%,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空气优良率达96.4%。二是乡村环境不断整治提升。近年来,我区持续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创建、“厕所革命”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区7个行政村垃圾治理设施设备全部配齐,共设农村垃圾收集点453个,配备保洁人员62人,转运车辆73辆。建成村寨污水处理人工湿地生态池58套、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5套、无动力分散式处理设施56个,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或纳入截污管收集的建制村49个,设施覆盖率为64.47%。三是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各乡镇积极发动群参与,大乡村清洁行动的工作力度,仅22年共进村入户宣传96场次,参与群2355人(次),发放宣传资料954份,悬挂宣传标语225条,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582吨,清理村内塘沟44口,清理村内沟渠88里,清理村内淤泥522吨,清理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2778吨,拆除废弃建筑32处、残墙断壁42处。目前,我区农村面上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的现象基本遏制,乡村环境逐步向干净、整洁、有序的要求转变。
(三)乡风明、社会治理方面。一是成功入列全国“建设新时代明实践中心试点区”。xx区紧扣“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主题,扎实推进新时代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自22年以来,初步建立个区级明实践中心、8个区级明实践分中心、3个乡(镇)、社区明实践所和7个村(居)新时代明实践站。二是农民精神面貌取得提升。我区积极推进“乡风”“民风”“家风”建设,在村级治理基础上,组建“乡贤会”“村民议事会”“村民评议会”等,逐步形成“有事好商量、有事商量”的民主议事氛围;试点推行“红黑榜”,逐步形成“创先争优、积极进步”的村寨风气;积极鼓励“敬老爱幼、善言善行、耕读传家”的家风,引导形成和谐向上的个人修养。三是扎实开展平安创建。我区于22年被命名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区,全区群安全感、满意度始终保持98%以上,刑事发案稳中有降,治安形势平稳有序。
(四)探索创新方面。一是积极探索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自22年以来,在羊昌镇、百宜镇,以“块变一块,小块变大块”为主要内容,以实现山地耕作乘坐式机械化为目标,实施土地碎片化整治工作进行土地归并,设置三种投入标准进行探索,实施规划面积2628亩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其中:“七化”(宜机化,智能化,水利化,园田化,生态化,集约化,标准化)作为高投入标准,亩均投入3.6万元左右;“五化”(宜机化,水利化,园田化,生态化,集约化)作为中标准投入,亩均投入.8万元左右;“三化”(宜机化,水利化,集约化)作为低标准投入,亩均投入.83万元左右。三种投入标准和建设档次的设置,为类似xx地形的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参考。二是主动谋划农村“三块地”改革。改革工作目前已完成前期调研,正在制定实施方案,重点在规范农村耕地流转,促进耕地在农业产业布局、农业高质高效方面发挥作用,农村集体性经营用地合理划设、依法入市、集约使用,农村闲置宅基地腾退、集约节约使用,村集体在“三块地”改革中壮大集体经济、增农民收入等方面作探索;三是积极推动生态型农业发展模式。28年起,在新场镇保寨村试点开展“零农药零化肥零污染”村庄创建,运用生态自然农法,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得到厦门大学环境生态学院的支持,今年在新场镇、百宜镇、下坝镇、新堡乡及水田镇持续推广应用,目前区政府已同厦门大学环境生态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在今年继续扩大覆盖面,力争打造贵州生态农业种植示范区。四是创新开展农业金融。创新金融支持乡村发展机制,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适宜乡村振兴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按照市场规律,用现代经营理念经营农业,采用元化的融资渠道,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五是探索农村粪污水资源化运行模式。在百宜镇拐吉村探索运用先进粪污处理工艺,变废为宝实现人畜粪污的转化利用和低成本运行。